香港人搵食艱難, 勞勞役役仲冇啖好食,每次臨近午膳時份, 一眾打工仔的選擇困難症就開始發難,因為㨂來㨂去,間間都差不多的貴,也差不多的難食,然而搵食大過好食,大部分人都只能粉絲當魚翅,塞飽個肚就趕返去開工。
偶爾冒起幾間用心經營的餐廳,還要祈求米芝蓮不要幫襯。因為星星拎得越多,間鋪執得越快,熬得到一煲靚湯,熬不過業主加租。
專門研究香港飲食文化的蕭欣浩博士在他的著作《流動香港飲食誌》中,就有不少篇幅專門討論香港劣食文化,當中他還指出這種文化,在我們細細個,強行嚥下中小學裡的學校飯餐時就埋下了禍根。
2018年9月有一場九號風暴,香港中小學因而連續停課兩日,有飯盒供應商為了響應珍惜食物的理念,將原本是中小學生的午餐免費分發給街坊。
家長和街坊們在嚥下這個特餐的時候,才如夢初醒般感嘆起原來小朋友在學校努力學習一個上午,在辛勞過後,犒賞他們的竟然是煮到爛腍、充滿味精和掛滿「倒汗水」的營養餐。
香港的小孩由小一到中三,也許更長,超過九年的時間,就是以這種劣食充飢。背後的原因是學校的疏忽,但也是家長的莫不關心。在這種飲食環境下長的小孩,他們識食嗎,懂得分辨什麼是良食,什麼是劣食嗎?
可能到今天,香港已經進入,家長食不知味,也不在意小孩有否良好的飲食教育,小孩長大成為新一代食不知味的父母,這般無窮往下輪迴的局面。

色香味俱亡的學校飯盒
《流動香港飲食誌》裡不單指出劣食文化從學童開始,更說到在這種飲食教育長大的一代,在今天,只會用「隱世、夢幻、抵食、好食」來評價食物。
因為沒有分辨味道的能力,所以新一代發展出一種只在手機屏膜裡就能分辨出食物味道的能力,相機就是他們的舌頭。因為沒有分辨味道的能力,所以只能夠依靠Like數來選擇餐廳。你想和他們討論一番,他們還說你不懂。
香港進入劣食的年代,我們不能全然怪責香港人不懂吃,在這個金錢掛帥的地方,業主無底線的加租,領匯將原來公共的飲食環境私營化,亦難脫罪責。
這種一切看錢向的機制就像是告訴餐廳大廚「你唔好做咁好啊,我加你租架」。但是一直讉責無良資本無法令到香港變得更加好,要改變只能靠用腳投票。在今天,香港經歷風風雨雨後,孕育出一種特殊的「懲罰」文化,我們發現金錢亦是一種選票。
我們不單可以把這種選票投在自己認為在價值的地方,還可以投在真正的美食身上,同時不再將就每天以劣食過活,趕絕用粉絲賣魚翅的價錢,這樣香港的飲食文化相信還能留有一線生機。
除了劣食以外,《流動香港飲食誌》裡還提到許多值得討論的飲食議題,例如寶蓮寺賣含有動物基因的素食、元朗指羊為狗、栗米班腩飯冇班腩、流動美食車的失敗等等。
這些議題我們可能只當作是新聞,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新鮮一過,就遺失在歲月之中。但其實這些議題背後的因由都是我們用腳投票依據,只有學懂用腳投票,劣食學校飯餐,劣食隔離營等等現像才能不會無窮無盡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