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吃苦瓜,回甘的味道在口腔蔓延出涼爽的風來;冬季吃白蘿蔔,溫潤之感順理成章,驅除周身寒意。注重食物原型與原味的烹飪,近年來越來越被人們推崇,食物溯源,更成了高端超級市場的賣點之一。而最尋常的一句鷄有鷄味,其實已經道出了香港人,對於食物原味的期待。
是鷄當然是鷄味。這句話出現時,不過是主持名嘴的笑談一句,但細想來,鷄的確是可以沒有鷄味的。切割後低溫冷藏再經長途運輸,鷄柳、鷄翼、鷄丁分裝成袋,雪藏鷄大概已不剩新鮮的味道。想吃得新鮮,不如問自己一個問題,from farm to table(從農場到餐桌),這段距離有多遠?這判准雖然簡單,但實現確實要費一番力氣,要將飲食態度變成習慣,那麽不妨多追問自己一些:有多少時候,爲了方便選擇外食而非自己做飯?準備食材時,是否已經習慣只在超級市場中挑選?

圖片來源:網絡
如工作繁忙,每一日也是匆匆飽腹,不妨在空閑時候,認真爲自己做一餐吧。以農場與土地滋養出的靈感,再來放鬆味覺,重新感受新鮮。
廣東人喜歡吃鷄。豉油雞、白切鷄、醉鷄…均是盡量保持食材原味的制法。鷄皮要不破,在凍水滾湯中反復交替浸泡,以讓鷄皮保持彈性,同時緊鎖鷄肉本身的水分。最後以簡單的調味呈上,考驗的,同樣是鷄肉本身的香味。再複雜的工藝,再無可挑剔的廚師功力,食客吃到落肚,最平淡完美的評價也不過一句:鷄有鷄味。

圖片來源:網絡
不看不知,原來香港也有很多本地鷄場。新界一帶,便有超過二十閒持牌鷄場,雖然從家禽自給率上來看仍然很低,并且在土地發展規劃與進口的雙重競爭之下,本地鷄的供應與市場較難擴展更大的空間。但香港仍然有本地鷄農,持續培育著適合香港胃口的品種,無疑為自家烹飪選購,提供了更多的選項。
從農場到餐桌,距離有多遠?下次想要在家自行烹飪時,不妨試試買一隻本地鷄,簡單調味烹煮。如莫文蔚所唱的,移民也好,留下也好,都記得孝敬下自己的香港胃,在繁忙或煩悶中都好, 從餐桌上再尋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