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tite

回顧大大小小的辭職時刻,相信散水餅總會佔據香港人回憶的一席位,甚至成為某些人離開公司前煩惱的榜首。由簡單入門的西餅,發展到各式各樣的種類和口味,散水餅幾乎成為離職前最後的禮儀,也於「利字當頭」的香港商業城市變成一門生意,卻欠缺背後真正送禮的意義。

「散水」之時 也得重情

要追溯散水餅的含義,當然先要了解字面的意思,這正是廣東話有趣及滑稽之處。「散水」一詞早於古代出現,視為專業的建築術語,意指為保護建築物,於外牆築起小斜坡,以達到疏通水分的功效,後來演變成「離開」的含義。

於中國書法層面上,散水更是俗語三點水「氵」三點豎排的其中一款筆勢,可謂「外雖解摘,內則相附」。驟眼看來,三點是分開書寫,但內裡還是有緊密聯繫。此解釋與中國重情重義的觀念不謀而合,人即使離開,情感卻難以割捨,也可比喻為「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看法。

「餅」為中國傳統禮節的根本

為此,離職「派餅」的習慣早於八、九十年代的上一輩盛行,同時「糕餅」對於東方的飲食文化亦有深遠的意味。按照傳統中國文化,派發「餅卡」是中國嫁娶的不二禮節,亦是喜慶節日的象徵,當中老婆餅更是昔日受打工仔歡迎的糕點之一。

另外,各款叫人懷念的西餅,如瑞士卷、黑森林蛋糕等款式,除了是辦公室「三點三下午茶」的常客,亦為辭行禮物的首選。於當時物質條件欠奉的大環境下,送禮的心意遠比價格來得重要,得以展現了「物輕情義重」的精神。

網絡時代下 散水餅演變成勢利的「職場文化」

而細看之下,「散水餅」一詞於2005年首次出現於香港報章,雖然無從考究真正的出處,卻為當時正值經濟起飛的世代殺出一條血路。散水餅順理成章地發展成賺錢的消費品,加上社交媒體與網店的興起,「散水餅」的類型愈趨多元化,不再限制於舊派甜點,反而新式鬆餅、冬甩以至湯品都成為新寵兒,更有商店提供定制服務,以精緻獨特見稱,售價卻也變得不菲。

箇中的創意和商業頭腦當然是無價寶,但散水餅的意義卻從此與價值掛鉤。此舉非香港獨有,卻與亞洲日韓地區同出一轍,派發散水餅成為職場上新興的潛規則,更視為一種無形的比較和職場文化,不論是剛入職的新鮮人,或是年資甚高的主管級員工,要得到同事們的青睞和尊重,散水餅或多或少成為其中的考量。

受到東方文化的洗禮,禮尚往來是基本的禮儀,也是待人接物的態度。但假如我們只顧隨波逐流,或利用不同手段作為職場上的籌碼,缺乏反思送禮的意義,散水餅所盛載的謝意及同儕間的情與義,也只會徐徐嚥下,只剩一場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