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tite

日本人的執著和注重細節的做事風格,大概從日本知名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的散文集《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便能得知。

他借助做豆腐,比喻他對個人電影風格的堅持,假如只專注於一件事情,就能達到完美的極致。這也成就了日本「職人」的發展,由開初的木工匠擴展至不同範疇,涵蓋多種手工藝。而料理類別中的豆腐職人,便充分體現了當地對飲食文化的追求,也展現了對職人的一份尊重。

豆腐原是中國發明的食材,早於宋代民間流行,相傳由唐代大和尚於奈良時期,把此工藝帶到日本,一度名為精進料理,是日本貴族御膳中的奢侈食材,更首次於1183年出現於文獻當中,常見的品種為較柔軟的絹豆腐及硬身的木棉豆腐。

而豆腐豐富的營養價值更得到當時一眾僧侶的青睞,演變成寺院間不可取代的素食品,後來亦相繼出現於平民三餐的餐桌上。

手作豆腐的發展,背後無疑是職人的血汗和時間累積而來的心血結晶。除了採用日本土產的黃豆,豆腐的味道及軟硬度也完全取決於職人的手藝與經驗,工序也異常繁複。

此外,品質亦會受氣候等影響,水質更是當中關鍵的因素。當中京都獨特甘甜與弱鹼性的水質,非常適合釀製豆腐。配合古色古香的寺廟神社及其歷史悠久的背景,構成文化色彩濃厚的風景,亦令日本有名的豆腐料理於京都遍地開花,成為日本其中一種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

對於豆腐料理的講究,於江戶時代發行的《豆腐百珍》一書便能略知一二。書中記載了約 100 種由家常便飯的「常品」到珍貴「絕品」的烹調方式,突顯食材的可塑性。當家喻戶曉的中國名菜– 麻婆豆腐,著重不同醬料的配搭時;日本人則強調豆腐自身的豆香和鮮味。

不論是居酒屋開胃名物的冷奴,或是懷石料理中常見的湯豆腐,均以淡麗的醬油或昆布湯底作伴,務求突出豆腐的香甜和質感。再者,京都聞名的湯葉刺身,更巧妙地運用當地人的技法與創意,配合適當的火侯和時間,以特製器皿把薄薄的腐皮端上,成功把豆腐料理的多樣性提升至另一層次,也同時迎合了當地人對飲食健康而清淡的要求。

柔軟而淡雅的豆腐料理,不僅是日本人對味蕾上的追求,更猶如打造一件巧奪天工的工藝品,把素材本質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簡單的家庭料理,還是奢華的懷石料理,都展現了職人對和食的尊敬及嚴謹,也造就了他們一套獨有的日式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