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降,「打邊爐」無疑是港人最愛的聚餐活動。無論是日式、四川麻辣或是極具特色的港式火鍋,定能滿足各人的需求。同坐一桌,各自把心愛的美食扔進鍋子涮一涮,圍著火爐,心頭一暖,便能輕易打開話匣子,把話延續到肚子。
故此,火鍋一向予人「大咧咧」的形象,但近年精緻的日本壽喜燒文化漸打入香港市場,踏入高級日式料理的門檻,同樣得到食客的青睞。日本和牛當然是食指大動的其一原因,但當中嚴謹的烹煮過程與手法,更是此道料理的靈魂。
壽喜燒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據說因宗教理由,人民禁止進食肉類,只有當時的天皇才能享用。而牛肉貴為草食動物及農耕的好伙伴,更被喻為神聖而潔淨的代表,絕對不能侵犯。但平民為了一嚐肉鮮,只好偷偷把肉放在簡陋的鋤具裡燒熟食用,故壽喜燒又命「鋤燒」。
直到明治五年,禁止進食肉類的規條被瓦解,壽喜燒這種簡易的「鍋料理」逐漸變得普及,成為日本冬日裡必備的家庭料理,亦常於普天同慶的忘年會(新年會) 享用。
很多人或許誤解壽喜燒僅為甜醬油湯底的火鍋,但事實並非如此。撇除精心熬製的湯頭和形形色色的香料,正宗的壽喜燒只有最簡單的調味。配上指定的配菜和巧妙的手法,便能把肉鮮帶到餐桌上,令人一試難忘,也無法抗拒魂牽夢繞的那份香甜。
同出一轍食材,壽喜燒卻可分為關西及關東兩種烹煮方法。前者先把肉下鍋煎香,再灑下味醂、醬油及砂糖等調味料。先把牛脂放進鐵鍋,待熱後再把鋪滿雪花的和牛下鍋煎香,熱鍋上傳來的滋滋聲,已叫人胃口大開。甜醬油與焦香味包裹著每一片軟嫩的和牛,沾上蛋漿享用,燙熱可口的味道於味蕾中互相交織,教人回味無窮。
而後者則是「先醬後肉」;盡吸醬料的精華,偶爾也會預先拌入爽甜的大蔥,增加層次與口感。濃郁的味道佈滿舌尖的每條神經,油脂在嘴裡融化一刻,是滿滿的幸福感。配上金菇、豆腐等蔬菜,更減低油膩感。兩者風味雖截然不同,卻對於烹調的溫度及時間的掌握非常考究。壽喜燒食用次序和食材之間的配搭,與火鍋的概念也不盡相同。
味道以外,席前烹調亦是壽喜燒令人值得驕傲的環節。除了是對料理師傅廚藝的考驗和認可,亦是對食客的一份尊重。且過程十分嚴謹,絕不容許半點差錯。兩者在烹調過程中即時的微妙互動交流,是密不可分的關係,是話題與文化的延展,也是令壽喜燒這份美味得以昇華的原因。
從挑選與預備食材,到廚師烹調的專注,這份執著與專業,都仿如一道藝術,讓食客得到飽肚的滿足感外,更是一場感官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