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tite

「御節料理」,日文名為「おせち」(Osechi),起源於彌生時代,源自中國習俗,是為了迎接「年神」而特別準備的節慶菜肴。最初,它只是祭典神明的「御節供」,直到江戶時代,這項傳統逐漸傳入百姓之間,成為大家熟知的「御節料理」。

有別於一般熱呼呼的新年菜式,御節料理是冷盤料理,主婦們不需開火烹煮即可完成。相傳這習俗背後蘊藏兩大涵義,首先,初一至初三「不開火」象徵讓灶神休息,以感謝灶神一年的保佑,其次,也是對辛苦了整年的主婦一種慰勞,讓她們放下忙碌,休息片刻。

作為日本新年正月的必備年菜,御節料理除了講究精細手藝外,更需選用各種吉祥食材。用來盛放御節料理的多層漆器套盒為「重箱」,內外交替的紅黑色搭配,寓意著好事重重、源源不斷,而當中的食物,更包含多重意義。

「重箱」通常有三到五層,每一層都裝載著特定的料理。「一之重」主要以前菜為主,包括:數之子、栗金團、紅白魚板、伊達卷、黑豆、牛蒡、昆布卷等,豐富的料理代表著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

「二之重」以海鮮為主,包括:鯛魚、鰤魚、蝦子等,海中生物充滿生機和富饒,同樣是美好祈願。

「三之重」是一些爽口並可換換口味的醋物,如紅白膾和菊花大頭菜。醋物不僅能增添口感層次,同時也讓整餐更豐富多樣。

「四之重」被稱為「與之重」,因為在日語中,「四」讀音和「死」相同,被認為不吉利,於是把 「與」來替代「四」。與之重」通常會放置一些山珍料理,例如筑前煮,這些菜品在色、香、味上都有獨特風味,為御節料理增色不少。

最後的「五之重」,在日文中常被稱為「控えの重(ひかえのじゅう)」,基本上是放家人喜愛的料理,或者什麼都不放。這層有著等候、預先準備的含義,象徵對家人的用心,和對來年幸福的期許。

 

圖片來源:日本郵政、 鈴廣かまぼ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