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tite

烘培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把心神集中於各種原料的份量、混合和變化狀態,在其中慢慢卸下身心壓力,在工作與學業壓力高負荷的生活中,停下來半個下午,一小時不再是通勤的時長,而是麵團發酵到剛剛好可以烤製的過程;四十分鐘不再是漫長到昏昏欲睡的週一下午會議,而是一塊蘋果派從放進烤盤到帶著酥脆外皮出爐的美妙時刻。

以最簡單的互動,和麵粉、朱古力、黃油與水果,在廚房搭建起一種可靠的關係:麵粉的變化遠比想像中豐富,加入熱水以增強延展性;鬆弛十五分鐘以應對一切難以揉合的麵團,微微煮沸的湯種,以最大程度留存麵包的水分。而在準備這些的過程中,黃油也達到剛好軟化可以打發的狀態。烘焙廚房中,時間流動的奇妙在於,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而一切又都在掌握之中。

圖片來源:網絡

生活中的各種不可控,讓我們都時常需要尋找療癒,尋找一些安穩的反饋。疫情期間,烘焙產業的大幅成長,一面是以消磨被迫在家中的時光,一面是以手中能掌握的,重建一些基本的生活秩序。「見山是山」的哲理,在廚房同樣適用。雞蛋、各種筋度的麵粉、水與牛奶排列在面前,比例和程序的差別之中,能製作出無數種食物,但在極高的自由度之外,如蛋白中滴入一滴水,整個打發蛋白的過程都無法完成——食材自有其規律可循。成功復刻出一道美食,當然雀躍,而即使失敗,或者說做出了別的型態,仍然不失樂趣。

圖片來源:網絡

中文語境中常常將願意為另一半下廚當作一種生活上的愛意展露,或者角色刻板印象,如男人下廚,那必然大受稱讚;如女人下廚,便是符合一種美好的預期,如「賢慧」;當然這些已經是過時的俗套,要知道社會角色施加給不同性別下廚和不下廚的壓力,有時會讓人忘卻本身廚房的魔力:不需要無意義的溝通,在這裡和最原本生態的食材互動,觀察烤箱裡一分一寸的變化,完成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作品,無需做得完美,只需投入和感受。

趁著週末,不妨在家中試著做一些簡單的甜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