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tite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那個地方的茶記,它們無一都價錢親民,有永遠都吃不膩的常餐。給窮情侶談情,給阿公看報紙,給古惑仔聚腳,給阿sir打躉。

在美國,它們的茶記叫diner。外表像是火車車廂,內裡空間狹長,一邊是長長的吧台,一邊是皮質沙發組成的卡座,地面一般是棋盤式的地磚。

如果早上走進去發現不是大叔就是阿姨,那你就來對地方了

Diner沒有奶茶,但是有可以永遠續杯的黑咖啡。沒有沙嗲牛麵,只有薯條、漢堡和三文治。沒有紅豆冰,只有手工奶昔。

還有少量的美國甜心,不限量的美國大媽。

如果上輩子積德,你樓下的diner也許能找到個像Max一樣的美國甜心

Diner是無數美劇電影的重要場景,是美國平民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每次diner一出現,我們就知道故事發生在美國。

而關於Diner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872年, Walter Scott在羅德島維登斯日報辦公室的門前的餐車檔。

當時的餐車其實就是一個經改裝的馬車,從兩面的窗口提供外賣服務。到了1887年,發現當中商機的製造商Thomas Buckley,以lunch wagons為品牌,開始大量製造統一製式的餐車,才使餐車文化開始蓬勃起來。

最早的diner其實就是大型流動熟食檔,不知道要不要走鬼呢?

隨著Diner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小小的外賣餐車亦逐漸演化為可供堂食的餐館,Diner製造業亦跟隨發生變化,製造商不再是一架一架製造餐車,而是像宜家一樣,製造不同的可嵌砌組件和設備,令到餐車主可以更迅速地組建起他的檔口。

在這個時期,Diner其實就是架房車,那裡有生意,就到那裡去。你一般可以在公路和鐵路旁,或是工廠的大門外找到它們。為了讓夜更工人吃上宵夜,許多diner都是24小時運營。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的代表作《夜遊者》就是以晚上的diner做背景,這種描繪現代城市生活的苦悶和孤獨,令人不禁想起王家衛電影裡的茶餐廳

到了30年代,美國陷入大蕭條,許多Diner以親民的價錢苦苦熬着。亦在這期間,汽車設計師 Roland Stickney 以先鋒者微風號列車為原型,設計出擁有流線型,火車車廂外表的diner。

先鋒者微風號列車

除此以外,不少diner當時還會採用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帶有更多曲線的搪瓷外牆和圓拱屋頂,內裡就採用不鏽鋼和塑料等新物料,還有棋盤式的地磚。如果加上自50年代的霓虹燈,可以說diner的經典形象就此確立。

經典diner就是長成這個樣子

在二戰結束後,diner迎來第二春,許多想做小生意的人都開起了diner,這時diner已經不再是城市裡的平民小餐館,而是沿著高速公路向全國蔓延。到了60年代美國州際公路系統開通,diner的發展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在一段公路旅行之中,diner可以說是用餐的不二選擇。

自從diner開在公路旁後,就成為美國驚悚懸疑電影裡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景

從70年代開始,快餐業開始在美國發展起來,對diner造成很大的沖擊。至今遺留下來的diner很多都是獨立經營,可以說是關一間,少一間。新開的Diner和普通的廉價餐館已經難以區分,喪失了許多由馬車和火車遺留下來的建築特徵。

不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只要爐上還有一壼永遠喝不完的黑咖啡,還有誰也付得起的價錢,diner就會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