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tite

提及日本美食地圖,拉麵當然佔上重要的一席位。即使拉麵於日本的發展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相對烏龍麵 (烏冬)或蕎麥麵的歷史更為短暫,卻仍然無法取締它對日本飲食文化的影響。

這麵食早期只由小販於街邊經營,更曾被稱為「支那麵」,被諷刺為中國入口食物,產地非並來自日本。加上當時資源欠奉,用上的食材自然十分簡陋,故販賣對象亦只為生活貧苦的勞工階層。直到1910年第一所拉麵店「來來軒」正式於淺草營業,才逐步奠定拉麵於日本的地位。

拉麵發展至今,已延伸至日本各地,更有不同派系和風味,別樹一幟。洗脫了從前廉價及低俗的象徵,拉麵不再被視為劣食的代表,更被形容為「國民美食」,備受當地人及旅客的愛戴。

可是,拉麵的文化也受到性別約束,繼而衍生「女生不應獨自到拉麵店」的社會規範,反映日本現今對性別定型的觀念依然存在,揭露了性別與日本飲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經典拉麵大多用上濃厚豬骨熬製,再配合醬油、鹽味或味噌作調味,湯頭大多呈奶白色,味道相對濃郁,油膩感較重,是為了滿足男性需求而設的菜餚,同時與男士剛烈的感覺較脗合。且主流拉麵店的格局較狹窄,「一字型」吧台的佈局不利於食客間的互動,更與女生鍾情把酒談心、竊竊私語的既定形象格格不入。

再者,當主導權落入男性拉麵師傅的手中,此空間的意識形態一再令女生拒絕獨自踏入拉麵店之門,反映女生亦深怕被主流標籤為「另類」的一群。

當近年新興的「淡麗派」拉麵文化席捲日本,「女生不應獨自到拉麵店」的宿命似乎終被打破。無論是清澈淡雅的湯頭,抑或時髦的店舖裝潢,還是拉麵擺盤的細節都一絲不苟。

老闆更樂於把餐廳打造成打卡熱點,與咖啡店看齊,刻意以女性市場為主導,開拓年輕一族的少艾為顧客層,嘗試打破女生一人到拉麵店的禁忌。「拉麵」與「女性」角色的連繫更顯而易見,卻始終難以擺脫性別與飲食間的意識形態。

飲食文化的轉變外,日本的流行文化作品亦樂意描寫女生獨自到拉麵店、居酒屋用膳的場景。當中漫畫及電視劇《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便記載女主角到處品嚐拉麵的故事,把小泉刻劃成不怕別人目光,勇於獨自往拉麵店嚐鮮的角色。

另外,人氣劇集《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也大量描繪女主角深海晶下班後,一人到居酒屋暢飲的情節,更成為她日常習慣和嗜好。不同文本似乎呈現了日本大眾對女性獨立到拉麵店等地方用餐的接納程度提高,背後卻依然無法脫離主流價值觀的枷鎖。

前者特意把小泉塑造成如此特立獨行,剛強的性格宛如男生,才敢於一人闖進拉麵店。而後者則強調深海晶身為女性,如何在生活不同領域上受盡壓榨和欺凌,卻無處宣泄,只好透過到居酒屋小酌一杯,來排解心中不憤。

拉麵演化進程或多或少改變了「女生不應獨自到拉麵店」的不明文規條,可惜飲食文化與性別定型的關係依舊反映了社會權力結構不公的問題。即使現今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她們無論在職場或家庭上,仍受到不同的欺壓,確實值得我們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