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聽到包腳布這個名字的人可能會感到困惑,什麼,包腳布能吃?
但在上海,包腳布可不是指裹腳布,而是一道著名的小吃。在八十年代,包腳布曾是上海最受歡迎的早點之一,排行榜上名列第六。為了避免使用「腳」這個詞聽起來不雅,所以取了諧音「角」。
包腳布的歷史由來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當時上海有一種叫作「包腳布」的傳統習俗。新婚夫婦在結婚後的第二天會舉行包腳布儀式,象徵著夫妻二人共同生活、相互扶持的意義。到了八十年代,上海的早餐攤販,借用了包腳布這個名字,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和興趣。
在包腳布攤前,你會看到一個帶雨篷的小推車,爐火旺盛,上面放著一塊光滑的圓鐵板。攤主會用刮板將面漿均勻地塗抹在鐵板上,形成一個平整的大圓餅。有趣的是,在早期製作中,他們使用的刮板並非常見的工具,而是篾片——這可能是製作過程中最具技術含量的動作了。
接下來,攤主會在餅上打入一個雞蛋,攪散後稍微烘乾,然後翻面。隨後,他們會塗上甜麵醬、辣火醬,撒上蔥花、香菜和榨菜等調料。最後,放上一個精心製作的巧果或一根新鮮的油條,一個美味的包腳布就完成了。
圖片來源:網絡
———————————————————————————————————————
上海話中的“儂吃過了伐”是指“你吃飯了嗎?”
弄堂口四溢的香氣,帶領你的味蕾深入上海的街頭巷尾,感受這座城市隱藏在角落的煙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