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中華大地,有一套古老的封建思想為「重思輕女」,只因為男生能繼承家族的「姓」,延續香火,而女生則有如俗語「外嫁女如潑走的水」,不但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甚至被當作成財產的一部分,用作交易或換取金錢,可見女生不管在社會和家庭的地位有多低下,所以在貧苦家庭中,生得男丁等於多一分勞動力,生下女生就如賠錢貨,母憑子貴亦由此而來。

在古代時,科技遠比現代落後,人們無法照超聲波得知胎兒性別,故此只能待孕婦生產後才能揭盅。那時候,也有流傳父母不忍下毒手,便把女嬰放到荒郊野外,看她的命運做化,但被收養的可能性極低,大多嬰孩的結局也只是死路一條,但畢竟只是流傳,並沒有任何證據。直至清朝,那時候的女性地位是比較各朝代時期的最低點,在福州地區出現了很多所謂「嬰兒塔」,終於為因封建而犧牲的女嬰在歷史中留下一點存在的證明,以及最靜默的控訴。

清朝時,每三年便會舉辦一次大規模的選秀,只要是13至17歲的少女均需要接受選拔,且不分出身,在落選之前皆不能私下談婚論嫁,若被挑選進官的話,因為宮內明爭暗鬥,女孩們在宮鬥之中輕則賠了生命,重則禍及家人,故此生女兒亦會為家庭帶來無法預計的無妄之災。

然而,在晚清時期經濟因為鴉片戰爭、不敵西方列強的情況下被迫簽了不平等條約,加上西方的資本主義傳入,讓農村的經濟也開始解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戰爭之中,不論是家庭或者國家也比一般時候更需要勞動力,所以生下了女兒等同背上多一分負擔,那時候在山波的田野開始出現矮於2米的塔,而這些塔的用途是讓家庭把女嬰、殘障有缺陷的嬰孩投放進塔內。

那時候,父母會把剛出生不久的嬰孩送到塔中,讓孩子們飽受日曬雨淋和忍受飢餓,而襁褓中的嬰兒只會嚎啕大哭,最終只是活活哭死。據說,守塔人在高峰時期需要每三天焚燒塔中遺體或嬰孩,只因不把她們燒成灰燼,則沒有足夠的位置讓其他人放嬰孩。後來,有傳教士得知這些「嬰兒塔」的用途後,便嘗試去把還活着的帶回修道院,可惜因為嬰孩的身體狀況不佳,大多數也難逃死劫,只有極少數的生還者能長大成人。

社會中的所有開放、進步也是由犧牲換來的,可惜在今天的亞洲,仍然有不少國家存有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讓人不禁疑問他們的立場和想法。生活在文明的社會,使用科技來享受資訊,其實不單是讓我們娛樂,更是學會吸取教訓,學懂在心靈和思想上的成長,用獨立思考甚麼觀念和價值觀已變得不合時宜,為推動社會進步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