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舞火龍相傳起源於1880年,在中秋前夕有村民當時打死了一條大蟒蛇,村民將蟒蛇屍體放入一個籃後,蛇屍無故失蹤,大坑更發生瘟疫,多名村民染病身亡。之後有一名老翁獲報夢,夢見舞動火龍能驅疫,因此大坑街坊便群策群力地紮了一條火龍在大街舞動,其後大坑成功擺脫了瘟疫。而自此之後,村民每年中秋皆紮製火龍巡行全村,令大坑舞火龍成為了流傳至今的中秋習俗。
製作舞火龍是一項需要巧手、耐心和對傳統的深刻理解的藝術。這不僅僅是一種手工技能,更是一種對文化和歷史的尊重與繼承。火龍的主體主要由竹子形成骨架,這種天然材料既堅韌又靈活,非常適合打造龍的輪廓。而草材料,特別是珍珠草,則被巧妙地編織成龍身,使其更加生動而具有質感。
龍身的全長達67米,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來完成,每一節都必須確保連接得當,同時保持整體的協調性和流暢性。而在打造龍骨的時候,工匠會使用粗麻繩來增強結構的穩定性,確保龍在動態中能夠自如地舞動。
龍頭部分的製作更是需要極高的技巧。雙眼由手電筒製成,仿佛賦予了龍生命和靈魂;鋸齒形狀的鐵片製成的龍牙,增添了威猛的氣息;而舌頭則是由漆紅的木片製成,增添了些許的活潑與靈動。最特別的是,兩個沙田柚珠球上插滿了線香,不僅代表了香港特有的元素,也是中秋時祈福和驅邪的象徵。當線香點燃,香氣四溢,使得舞火龍更加的神聖與隆重。
今年的中秋節,從9月28日至30日,大坑將再次舉辦舞火龍活動。這次的火龍將點燃過萬支長壽線香,由300多名健兒帶領,穿梭於大坑的大街小巷,讓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這份古老的文化魅力。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舞火龍的歷史與工藝,大坑火龍文化館已於書館街正式開放,這所歷史建築在201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且在2019年完成修復。文化館除了有展覽外,還有主題餐廳和多功能活動空間,定期舉辦各種工作坊和講座,讓遊客和市民更加了解舞火龍背後的深厚文化。
資料及圖片來源:Discover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