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踏入農曆七月,網絡上開始瘋傳各式各樣的「鬼節」禁忌以及嚇人的傳說,父母也再次叮囑,嚴禁夜歸,以免招徠遊魂野鬼。看似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節日,在不同宗教背景及文化色彩下,卻誕生了不一樣的意義。

自古以來,農曆七月十五是屬於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節日。於漢代初,是農民敬拜天地神及田神的傳統之日,以答謝及迎接夏末初秋之意,亦是向祖先報答「秋成」,即供奉農作物的日子,稱為「上元節」。及後在道教的文化背景下,此日乃延伸至赦免地官大帝亡魂之罪,主要作祭祀的用途。直到南北朝時期,傳入了佛教,其影響力甚大。當中《佛說盂蘭盆經》成為民間家喻戶曉的故事,更演變成「盂蘭節」一名的由來。

盂蘭盛會的熱鬧場面。(作品自本地插畫家 Stella So)

佛教的學說意味深遠,其中所提及的六道輪迴,會根據眾生善惡因果及業力,投胎到不同的道途,分別為三善道 (天、人間、修羅) 及三惡道 (畜生、餓鬼、地獄)。相傳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的生母,因生前種下惡果,而淪為餓鬼,飽受肌餓之苦。兒子目睹此景,悲傷不已,續哀求佛陀施法,以助其母脫離苦難。佛陀深受感動,便命人於農曆七月十五,把食物放進盂蘭盆,供養僧眾。

佛教學說中的六道輪迴。(網絡圖片)

當中「盂蘭盆」一詞源自梵語,意思為「救倒懸」。比喻身處惡道的眾生,所受的苦難就如倒掛於懸上。而把食物放進盂蘭盆,則有救度在餓鬼的意思,令他們暫時得到解脫。

目犍連此舉盡顯孝意,也為「盂蘭節」添上報答父母的另一層意義。另外,在佛陀時代,農曆七月十五也是僧侶為期三個月「結夏安居」禪坐修成正果日子,故帶有美好及喜悅之意,是為大日子也。

延續至今,為人所熟悉的「燒街衣」也得以延續供奉的精神。除了拜祭先人,也會預備不同祭品,以供養其他亡魂,如芽菜、豆腐等食品,令「餓鬼」暫時得到超度。以佛教角度而言,也希望趁著這個特殊節日,種下更多善果,令「餓鬼」的業力早日完結,輪迴到其他道途。

如此看來,盂蘭節的由來眾說紛紜,儘管每個宗教對節日的詮釋不盡相同,各個派別和地方慶祝的習俗與方式,也值得受到尊重。節日的意義,從來都由我們賦予,也靠後世一直延展。而盂蘭節經過多年的發展,依然傳承了東方人孝順與助人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