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遇上突如其來的不幸事件,不論它是否會為你帶來真正的威脅,身體也會因為受到巨大的壓力而產生反應,像是增加腎上腺素來幫助求生,以逃離險境。可是,有機會因為當下面對的危機感比心理上能承受的高,便會出現過度受壓的情況,像是做惡夢、變得易怒和暴躁、易受驚嚇,遇上相似情況時會出現呼吸困難、發抖及恐懼等情況,而這便有機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PTSD)。

你又是否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患上PTSD,抑或被過份評估呢?本文將以越戰為引子,再以早前知名男團MIRROR演唱會意外事件為例,來為大家解釋集體患上PTSD的情況。

PTSD的症狀有發惡夢、麻木、失眠、性情大變至易暴怒、逃避觸景傷情的事物等;必須再次接觸相似情景時,會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

經歷戰爭、嚴重的自然災難或人為意外事件,如地震、海嘯或恐怖襲擊,通常會造成多人出現PTSD症狀;然而,個體經歷了虐待、性侵害、摯愛突然死亡、欺凌等,亦有機會出現PTSD。

由人類認知PTSD這個概念至其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共花了近3900年的時間去探索和了解這種心理上的反應。在公元前1900年,埃及人使用「創傷後心理障礙」來形容人們在受到嚴重刺激後歇斯底里的反應;往後,也有不少學者討論有關創傷時,也會提及歇斯底里的反應,以及心理壓力失調。

可見,人們對PTSD最初步的認知也是基於受到過大壓力或創傷(皆是超出於心理負擔)後,生理和心理均無法消化情緒和壓力,因而出現個體無法控制的情緒、行為。

基於生物的求生本能,在人類承受衝擊時腎上腺素上升,PTSD患者的反應比其他精神失調疾病患者的反應更迅速。

兩次世界大戰不但奪走無數人的生命財產、破壞了歷史的遺跡和文化,亦為留下來的人帶來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因為這原因也直接增加精神疾病學者對PTSD的研究,在正式定名為「創傷後壓力症PTSD」前,其曾命名為「彈震症」、「砲彈休克症」、「戰爭性神經官能症」等,主要圍繞受戰爭而出現的情況而命名。然而,在初期時醫生口中的PTSD只是軍營裏長官眼中懦弱無能的藉口,為的只是能逃離戰場。

二戰時期的美軍陸軍四星上將佐治·巴頓(George Patton)便因為無視士兵的恐懼,導致其被國家免職,立下的所有戰績也無補於事。巴頓平日十分珍惜士兵,經常到醫院探望傷兵,卻非常憎恨逃兵。在1943年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中,巴頓在醫院發現一個沒有受傷的士兵,士兵表示自己快要崩潰。經巴頓迫問後,士兵直接放聲大哭,醫生趕來並解釋士兵患上精神疾病。巴頓聽到便賞了士兵一記耳光,並命令他馬上回到前線。

當士兵回到前線便馬上發高燒,又被送回醫院去。幾天後,巴頓再次在醫院看到這個士兵,醫生說明他患上「炮彈休克症」,而巴頓則大怒再次打了士兵一巴掌,並再次命令醫生把所有士兵送回戰場。最終,事情被隨軍記者揭發,並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亦讓人們開始正視PTSD精神疾病。

在二戰時期,「炮彈休克症」(後稱PTSD)被長官視為逃兵的藉口。

越戰後,在1983年美國的精神病學家調查並研究,有15.4%的軍人被診斷患上PTSD,當中31%的人更可能無法痊癒,終身都會受壓力與創傷所困;在2006年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家重啟調查,並重新宣告終身罹患PTSD的士兵近18%,代表當初的調查結果誇張了300%,並表示很多老兵也生活得很好。

即使至到今天,人類在醫學各個範疇的認識已加深了不少,但對於精神疾病和現代神經科學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加上精神診斷相比起其他有精準數據分析的疾病要主觀,才會引發不同的爭議。

故此,在日前香港知名男團MIRROR演唱會發生的意外事件後,有不少人提出停止轉發影片來免於引起觀賞者的不安情緒,到底是希望減低社會討論聲音以降低傳播速度,還是真的避免引發受眾患上PTSD呢?

此外,總以笑話嚷着藝人的不回應是患上PTSD,卻忽略了每個人對壓力和意外的承受程度,又不斷保護非親身經歷事件的第二手、第三手資訊接收者,又是否合理呢?

以巴頓上將為教訓,在資訊泛濫的年代中,我們真的需要好好的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