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IKEA購物後,看到門口售賣的熱狗、汽水、雪糕,然後再想想剛才在店裡的貴價傢俬,似乎用十二元買一份套餐亦不過份,於是你立刻付錢。可是,你明明不肚餓,到底為甚麼會買了?心理學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用對比法發揮你的影響力
如果我們撿起一顆輕石頭,之後再撿起一顆重的,我們通常會認為第二顆比實際重量更重。因為前一個經驗會影響我們衡量下一個經驗的標準,如果我們觀察兩樣事物,第二件相對第一件有差異,人會放大那個差異,認為他們比實際更加不同。
舉一個經典例子:
當我們走進一間超級市場就可以看到對比法則的作用,你原本沒有計劃要買零食,但你在排隊時發現,十元一包的薯片似乎比二百元的牛扒便宜,你便會不自覺地拿起那包薯片。
對比法則,讓別人選擇你的立場
如果你想別人改變主意,當然可以運用對比法則,讓他先聽到一個不怎樣的看法,之後再說出自己的立場。可是我們的建議必須接近對方的同意底線,如果我們的意見和對方想法有太大差距,反而容易令對方拒絕。
相反,如果我們太遷就對方,亦不會有太大效果,因為這樣只是單純同意對方。來看這個例子:
如果我想向你借五百元,相信你會直接拒絕我,所以我先問可否借我一千元。在你拒絕後,我卻改口問你可否借我五百元,你會變得樂意許多。因為五百元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較易接受的金額,但如果你想借五千元,應該就未必有人願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