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鏟屎官都知道,每一隻桀驁不馴的貓都有一個死穴,只要扼住它「命運的後頸肉」,貓咪就馬上變得乖巧異常,而且可供你百般玩弄。
只要扼住它「命運的後頸肉」,餵藥、打針、洗澡等高危操作馬上就變得異常輕鬆。
不一定用手,用夾子也可以做到同樣效果。
事實上,這塊「命運的後頸肉」在英語中就被稱作「Clipnosis」,即為夾子(clip)和催眠( hypnosis)的混合詞。
其實,這種奇異的現象在學術中被稱作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簡稱PIBI)。
2008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獸醫學院的Buffington教授就找來了31只喵星人志願者。
這31只貓咪年齡為1到5歲不等,性別也不同。
實驗道具則是一塊活頁夾。
結果顯示,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貓咪都出現了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反應。
它們會出現軀體靜止、脊柱捲曲拱起、尾巴夾在兩腿之間等舉動,而且明顯變得更加溫順。
此外,貓齡越小的奶貓反應也就越明顯。
更神奇的是,這種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似乎還能讓喵咪感到放鬆。
一些被夾的喵星人,甚至還發出了愉悅的咕嚕聲。
最終研究人員得出一個結論—這可能與母貓移動小貓有關。
在野外生存時,如果周圍有潛在的危險,貓媽媽就會叼著小奶貓以完成遷移。
也只有小奶貓在非常溫順不亂動的情況下,才能更方便貓媽運輸。
而母貓下口的位置,正是小貓的後頸處。
如果在挪窩時,被叼著的小奶貓一通亂動或亂叫是要會惹來殺身之禍的。
輕則貓媽難以hold住躁動的小貓,從而引起小貓的高處墜亡。
重則是小貓的叫聲惹來其他天敵,到時候真的是一家人齊齊整整了。
按照進化論說法,在演化史上都不知道有多少只頑皮的小奶貓,被自然選擇無情地篩掉。
而能夠活下來的小貓,則大多數擁有這項與生俱來的本能。
只要被叼著脖子後面的皮肉,小貓大腦就會自動發出一些信號,以引導它們做出更方便貓媽運輸自己的生理舉動。
反正,要想活命就必須乖乖地被叼,被稱為「命運的後頸肉」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其實不止是貓,許多哺乳類動物都會出現類似的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
例如,獅子、老虎、老鼠、小浣熊、松鼠等,通通都是叼住幼崽後脖來實現運輸遷移的。
事實上,我們人類的嬰兒也有著類似的行為抑制本能。
在上面的研究中,科學家就發現了人類「抱」嬰兒,與其他哺乳動物「叼」幼崽,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想必每一個帶過孩子的,都曾注意到這麼一個現象。
那就是嬰兒哭泣時,只要抱起他們來回走動,嬰兒就會迅速停止哭鬧並變得順從乖巧。
科學家做過實驗,他們對嬰兒進行了三個不同階段的監視:將嬰兒放在在嬰兒床、母親抱著嬰兒不走動、母親抱著嬰兒走動。
當嬰兒開始哭泣時,母親才可以過去抱起孩子,並保持30秒不走動。
30秒過後,母親才被要求抱著嬰兒走動。
果然在最後這一階段,嬰兒才會出現三個明顯且迅速的生理反應:停止哭鬧、身體放鬆並心率放緩。
說起來,為了活下去我們智人幼崽還有許多原始反射。
例如,手掌抓握反射也是最常見的新生兒反射之一。
當你用手或物品觸碰到嬰兒的掌心或手指,他就會彎曲手指,緊緊抓牢。
別看新生兒尚小,他們的抓握力已經非常強大,足以將自己的整個身體吊起。
此外,他們雙腳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抓握能力。
而抓握反射,也是所有靈長類動物的保命技能。
和貓星人「叼著」不同,靈長類的幼崽一般是趴在母親的身體上。
也只有緊緊地抓住自己的母親,它們才不會從高空墜落死亡,抓握力有著非常重要的生存意義。
除了抓握反射,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原始反射。
有的會隨著嬰兒長大消失,有的則終生陪伴。
例如覓食反射和吮吸反射,就能幫助新生兒本能地去將頭轉向媽媽的乳房。
根本不用大人教,他們就會自動吮吸乳頭、吞咽奶水。
而這項與生俱來的技能,就是所有哺乳類都共有的。
這一系列經典的原始反射其實還是測查嬰兒神經系統正常發育的重要指標。
該出現時沒出現,該消失時不消失,或出現病理反射,均能提示神經系統的發育異常。
所以無論是人類嬰兒,還是動物幼崽,理解這些行為都是非常有用的。
Buffington教授等人在研究喵星人命運的後頸肉時,還研發了一款“催眠夾子“。
這款夾子甚至還有相應的專利,適用於家貓體檢、傷口護理或打針等各種高危流程。
當然,你也可以直接試一下用活頁夾或衣夾子。
前提是,要保證夾子的力度輕柔,不然後果自負哦。
Source: Research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