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們日常中使用的鍵盤其實大多數都叫QWERTY鍵盤,它的名字由來是按首行字母的順序取的。這種鍵盤事實上不是輸入速度最快的鍵盤,而它的發明只是為了解決一個早已不存在的問題。
鍵盤的前身是打字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裝置逐漸取代原本效率低下的純手工操作,打字機便應運而生。
最早大家對字母按鍵的佈局也沒有太多想法,就按照字母表ABCD的順序分兩行排列。
不過,在人們熟悉了鍵盤佈局以後,打字的速度變得更快,問題隨即而出現。
最早的打字機由於結構問題,過快的速度會導致相鄰字母的控制杆卡住而發生故障,人們要花費好大功夫把打字機拆開修理。

第一台商用的打字機—the Sholes and Glidden typewriter (1873)
當時一位美國的報社編輯肖爾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前後花了6年的時間嘗試了不同的鍵盤佈局,最終設計了這套QWERTY鍵盤。
QWERTY鍵盤的字母排列將所有最高頻的字母都分散開來了,打字員的速度由此下降,發生故障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
整個20世紀,QWERTY鍵盤幾乎佔據了整個打字機市場。不過,隨了打字機的設計得到改善,當初的問題早已不存在。
這時候,來自華盛頓大學的奧布斯特·德沃拉克教授就發明了一種全新的鍵盤佈局,希望藉以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

Dvorak鍵盤的佈局
這種鍵盤佈局和QWERTY鍵盤剛好相反,把實用頻率最高的字母全放在手指的默認位置,還根據單詞的拼寫規律,儘量將容易相鄰出現的字母分開,避免一隻手連續鍵入的情況,並以發明人命名為DVORAK鍵盤。
使用這種科學的鍵盤,打字者雙手在默認的位置上不移動,能打出至少3000個不同的單詞,而QWERTY鍵盤只有可憐的50個左右。
為了證明新鍵盤的合理性,德沃拉克在二戰時期曾訓練過14位海軍打字員。

德沃拉克與他訓練的打字員
結果DVORAK鍵盤的鍵入速度比老鍵盤提高了68%。但由於二戰時期物資缺乏,大批量更換新打字機是不可能的,舊的QWERTY鍵盤依然為主流佈局。
到了電子鍵盤出現,打字機的結構問題已經完全不存在。因此,勇於改革的蘋果公司就曾經試着推廣DVORAK鍵盤。
在1984年,新上市的Apple II c就加入了一項新的功能,可以讓用戶一鍵切換為DVORAK鍵盤。
蘋果希望此舉能逐步將DVORAK推廣開來,淘汰古老且效率低的QWERTY鍵盤。
可是結果你都知道,在百年下來養成的習慣不是說變就變,在沒有足夠的誘因推動下,我們還是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