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熱愛電影,也熱愛舉辦電影節,但說到為人熟悉的康城影展,那就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說起。
法國人一直都渴望有個屬於自己的電影節,於是在1937年巴黎就舉辦了擁有電影項目的世界博覽會,安排放映室供大家觀賞,再參照新聞獎「路易·德呂克獎」(Prix Louis-Delluc)來讓農業部頒發獎項予電影,可惜巴黎及後每年都因未能提供場地進行電影相關活動,所以類似的頒獎典禮並未能定期舉辦。後來在1939年,一所電影專門學院成立,同時舉辦了「最佳演技獎」和「最佳導演」頒發活動,定期頒獎才開始成形。
同年,法國政府決定撥款40萬法郎,舉辦一個由法國主辦的國際電影節,而康城(La Ville de Cannes)也出資160萬法郎,加上不足之數則由Alpes-Maritimes省在議會上認頭,最後在1939年9月1日至20日,即是威尼斯電影節閉幕的第二天開始舉行。值得留意是,當時還邀請到發明電影之父,盧米埃兄弟的弟弟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ère)擔任主席,十分隆重。
可是,影展的第二天竟成為世界大戰宣戰日,電影節一度停辦,直至1945年大戰結束後,戴高樂政府決定在翌年度恢復電影節。法國藝術協會在多個部門和國立電影中心支持下,組成了籌備機構,直至在1946年9月20日,第一屆康城電影節順利舉行,並安排每年舉辦一次,漸漸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電影節。
但凡事都總有意外,電影節有3次曾因不同狀況而停辦。在1948年及1950年,就因財務與政治因素停辦,1968年亦因法國全國的「五月革命」中止。後來為了避免與威尼斯電影節撞期,康城電影節把日子改定為每年五月或六月舉行,並在2002年把電影節初名「國際電影影展」(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改為「康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康城影展,而今屆康城影展就是在5月16日至27日於法國節慶宮舉行。
每年的康城電影節都是全球焦點節目之一,主辦方每年均會邀請每個國家挑選電影參展,而被稱作「榮耀之路」(Marches de la Gloire)、有七公里長的紅地毯更是最矚目的亮點。地毯從場外延伸至主要展場「節慶宮」(Palais des Festivals et des Congrès)廳前,讓媒體有足夠時間捕捉影影壇巨星風采,而且在正式踏入放映廳之前,還會先一步步踏上24級階梯,再轉身向在場所有觀眾和媒體致意,令整個過程猶如踏入神話殿堂般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