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泰國呵叻動物園(Nakhon Ratchasima Zoo)成功孵化了一隻亞洲王鷲,為瀕危鳥類保育帶來了一絲喜訊。每日工作人員會穿上黑色長袖襯衫、紅手套和紅色面罩,模仿一隻亞洲王鷲成鳥餵養其幼鳥。這隻粉紅色的幼鳥長滿了白色的毛,是亞洲王鷲中第一隻在亞洲繁殖出來的,也是全世界第二隻。
亞洲王鷲(Asian King Vulture)是一種大型的猛禽,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部分地區,例如印度、尼泊爾、柬埔寨和印尼等國。它們也被稱為紅頭禿鷲或王禿鷲。儘管亞洲王鷲目前還未滅絕,但它們在1992年就被認定在野外滅絕,2021年正式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
亞洲王鷲以其獨特的外觀而聞名,它們的頭部皮膚裸露並且皺巴巴的,呈現出橙色、粉紅色和藍色等鮮豔色彩。其餘部分覆蓋著白色或米色的羽毛,配有黑色的飛行羽毛和尾巴。它們翼展可達2.6米,體重高達4.5千克。

圖片來源:https://a-z-animals.com/animals/red-headed-vulture/
食性:腐屍
亞洲王鷲主要吃動物的屍體,通常不會捕殺或獵殺活體獵物。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幫助清除腐爛的有機物,防止疾病的傳播然而。它們有著「大自然的清道夫」、「自然界的收屍者」之稱。亞洲王鷲的胃酸有很強的腐蝕性,就算吃進佈滿細菌的屍體也不容易生病。
滅絕危機
從1990年代開始,亞洲王鷲的數量減少了九成以上,從原本上千萬隻減少到現在僅有幾千隻,這可能和亞洲落後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止痛藥有關。Diclofenac是一種價格低廉的牲畜用止痛藥,當這些牲畜死亡後被丟棄到荒野,體內殘留的藥物會被吃屍體的王鷲吃下,這會造成王鷲的腎臟損傷,最終導致死亡。雖然diclofenac被禁止在王鷲的分布地區使用,但是仍然存在非法使用的情況。
圖片及資料來源:泰國呵叻動物園(Nakhon Ratchasima Z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