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醫護人員予大眾的印象向來是「白衣天使」。然而,在中世紀歐洲,這個戴著鳥嘴面具、自帶詭譎氣場的蒸氣龐克系人物,才是前線醫護的形象。

流行病大爆發在歷史上非新鮮事。過去二千年間,黑死病(Black Death)曾在全球三次肆虐,並在14世紀期間奪去歐洲約30%-60%人口的性命。傳播速度之快,令醫療系統不勝負荷。醫生們束手無策(指的是仍生還的醫生),民間甚至認為這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

醫生在民間

各城市開始四處聘請志願「瘟疫醫生」,以深入重災區嘗試抑制疫情。不論是醫科學徒,還是不諳醫術的平民理髮師、生果檔檔主,一律來者不拒。

瘟疫醫生會為患者的腫瘤放血,也會將青蛙或水蛭放到受感染的淋巴結上,以平衡體液(據古希臘體液學說,人體內的四種體液若失去平衡便會造成疾病)。他們還負責紀錄死亡人數、驗屍、見證病人遺囑,及提供心理輔導等,盡力包辦抗疫工作。

治療病人後,他們需要到遠離公眾的地方接受長時間隔離,當受到召喚,才會走出來提供服務。本已為數不多的他們,大部分都不敵死神威脅。1348年的威尼斯,原有18位瘟疫醫生,結果5位染疫離世,其餘則逃亡失蹤。

亦有少數瘟疫醫生會趁病打劫,私下收取費用以提供偏方療程,因此亦流傳著「賞金醫生」的不良名聲。

 

「暗黑系」裝束

瘟疫醫生以往沒有統一的服裝,直至1619年,皇家御醫查爾斯・德洛姆( Charles Delorme )才發明了這套防護裝備,包括:塗上臘的長袍,防止粘到體液;羊皮造的闊邊帽及手套,以標示醫生身份及作防護之用;長木杖,指出需要治療的地方,避免與患者直接接觸。其亦用於鞭打患者,以赦免他們的罪。

至於標誌性的鳥嘴面具,其實與神秘學說無關。長長的尖端部分塞滿了芳香材料,如玫瑰、薰衣草、薄荷等,以驅散被認為是致病源的瘴氣(Miasma),且減少壞死組織或屍體的惡臭;眼睛位置的透明玻璃,則用來隔絕細菌。

不過基於醫療知識有限,制服的保護作用未如理想,沒有被後世應用,唯獨其「不祥」形象仍留傳至今,成為流行文化及萬聖節的靈感。

瘟疫醫生是電子遊戲常客,像在設定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刺客信條:兄弟會》中,其擔當連環殺手角色。

每年不少人以瘟疫醫生作萬聖節裝扮。

遙遠的歷史,現在看起來卻充滿既視感。時代在變,我們在疫情處理上又有何模樣?第五波下社會資訊混亂、措施不上不下、官方沒有清晰的自救指引、部門和專家常各執一詞⋯⋯人民求救無門,唯有在家自求「初陰」。

如何照顧民心也是抗疫重點之一。政策是經周詳考慮後的安排,或是在他方大力支持下交的功課,市民心中有數。單靠派錢,恐怕難以安大眾的心。人們更會以今次來評估,當下個或再下個危機來到時,是否還可依靠政府。

一個咳嗽便如末日降臨的這幾年,最終會褪成教科書的一頁記載。未來難免有新的流行病爆發,那時重看今日亂象,會是醫學教訓,還是另一個deja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