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思考總是好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條不言自明的真理,所以我們總愛罵人不用腦子思考,來嘲諷別人做了些蠢事。

事實上,有些時候不用腦子思考才是一件好事。

因為思考要消耗巨大能量,為了滿足大腦運作的需要,我們每天身體裡有20%的能量都給了大腦,然而人腦的重量卻只占人體重量2%不到。

為了節省能量,人類的大腦進化出一種特殊的運作模式,這種運作模式允許我們在一些情況下不用經過思考就能作出行動。

這種模式就是習慣。

20世紀90年代,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把一些迷你電線植入老鼠的大腦中,來觀察當老鼠進行重複的行為時,大腦會有怎樣的變化。

研究人員把老鼠放到了T形的迷宮中並在另一端擺了一塊巧克力。

他們先讓老鼠待在隔板後,當隔板打開時會有很大的咔嗒聲。

老鼠聽到這聲音,看到隔板消失後,通常會在中央走廊里遊蕩一陣,嗅嗅各個角落,撓撓牆壁。

它似乎聞到巧克力的味道,但是不知道怎麼找到巧克力。

等它到達T型的前端時,有時會向右轉,遠離巧克力,然後再往回走,有時候會沒有任何明顯原因地停下來。

最終,大多數老鼠都能發現迷宮里的獎勵。

究人員觀察到,在老鼠在尋找巧克力的過程中,它的大腦都非常活躍,好像是在分析每一種新味道、畫面以及聲音。

科學家不斷重復這個實驗,讓老鼠在同樣的迷宮里走了幾百次,並觀察著每一隻老鼠大腦活動的變化。

一連串的變化慢慢地出現了,隨著老鼠學會如何穿越迷宮,它們穿過迷宮的速度越來越快,然而思維活動開始減弱。當行進路線變得越來越自動化,老鼠的思考卻越來越少。

彷彿是頭幾次老鼠在探索迷宮,大腦必須全力工作來分析新信息,而經過幾天重復走同一條路之後,老鼠不再需要去撓牆或去嗅周圍的氣味兒了,所以與抓撓以及嗅聞相關的腦部活動停了下來。

老鼠不需要去選擇怎麼轉彎,於是大腦的決策中心偃旗息鼓,它此時要做的就是回憶起找到巧克力的最快路徑。

不到一周,甚至和記憶有關的大腦結構都停止了活動。老鼠已經將在迷宮中快速通過的路線變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幾乎都不需要去思考。

老鼠顱內的探測器表明,在它的大腦裡,只剩下一個叫基底核的神經結構在運作。

基底核在大腦的深處,靠近腦幹,也就是脊柱和大腦結合的位置。這是大腦中更老、更原始的部位,它們一般控制動物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比如呼吸和吞咽。

科學家認為生物的習慣就是儲存在基底核裡,大腦這樣運作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更省力,更高效率的生存策略。

相對於原始的基底核,負責高階認知、決策的前額葉是大腦最年輕的部位之一。

當前額葉開始感到疲憊的時候,我們的決策能力就開始下降,然而大腦只要把那些基本和重複的行為交由基底核的習慣負責,那麼前額葉就能得到更多的休息,騰出來的腦力亦能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把腦力用在更具創造性的地方上,使人類發明了無數工具,從而與其他生物區別開來

這樣的大腦能讓我們不用再思考如何走路以及選擇吃什麼,所以人就有更多的腦力來發明長矛、灌溉系統,最終發明出飛機和電腦遊戲。

那麼甚麼時候習慣是怎樣運作的呢

在面對那些我們陌生和充滿不確定性的事物,我們一開始都會像迷宫裡那隻老鼠一樣,會激活大腦所有神經,試圖從海量的信息之中,尋找到有利我們生存的因素。

我們花費大量腦力做不同的決策,直到大腦獲得奬勵為止。

就像迷宮裡的老鼠一樣,在突然聽到咔嗒聲後,它的大腦開始運作,這咔嗒聲是個危險的信號嗎,會突然在那裡跑出一隻貓來嗎?

然後它發現隔板打開,一股巧克力的味道傳進鼻裡,吸引着它開始四處走動,尋找這味道的源頭。

最終,它經過走廄,在走廄的盡頭的左邊發現了巧克力,啃上巧克力的那一刻為老鼠帶來滿足,帶來戀愛的感覺,它的大腦獲得了奬勵,然後不禁思考到底我之前做了什麼,最終找到這美味無窮的巧克力呢?

重複幾次同樣的行為後,老鼠的大腦明白了:在咔嗒聲響起的時候,往前走,在盡頭向左就能找到巧克力。

把整個過程拆解開來,我們就可以觀察出習慣是怎樣形成。

  • 第一步,老鼠聽到咔嗒聲,這是一個提示,提醒大腦有事情發生了。
  • 第二步,老鼠大腦開始活動後,嗅到巧克力的味道,刺激了大腦的渴求。
  • 第三步,老鼠回應大腦的渴求,作出了回應,開始四處走動尋覓巧克力。
  • 最後,老鼠找到巧克力,大腦獲得了奬勵。

提示、渴求、反應、奬勵這就是我們大腦中的習慣迴路。

隨着這個4個步驟不斷重複,我們的大腦會其他不相關的事物剔除開出,作出的反應亦會越來越精確,以求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奬勵。

直到這一切深深的烙在大腦的基底核上,在提示發生的一刻,我們不用腦子思考就能自然反應。

依靠無數練習養成的習慣,使頂尖的運動員在場上不用經過思考,身體就能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這無疑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工作模式,但我們認真的思考一下,習慣的形成其實是建基於行為的頻率,而不是行為本身的價值判斷。

習慣不能分辨甚麼是好的,甚麼是壞的。

良好的運動習慣能夠讓你獲得窈窕的身材,而糟糕的飲食習慣則能讓你苦受健康的困擾。

最可怕的是,世間大多數有長遠價值的行為,都不會令人短期內感到愉快的。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十多年的學習的,沉悶的事物總是比有趣的事物,而真正的奬勵只會在我們到社會工作時才能發現。

而短期內能夠為你提供奬勵的,長期都對我們的人生無益。

像煙草中的尼古丁能夠為我們的大腦提供一時的愉悅,而長期卻會令我們身體引致各種病症,尤其是肺癌等疾病造成肺部嚴重損害。

人是短視的動物,壞習慣總比好習慣容易養成。

而改變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先認知問題。

只要我們明白習慣運作的原理,去觀察我們身上的壞習慣是怎樣運作,甚麼樣的提示會激活我們的壞習慣,甚麼樣的奬勵令我們在壞習慣中不能自拔,我們就能更加容易去改變這些習慣。

記住,如果我們不駕駛習慣,我們的人生就會被習慣所駕駛。

Reference:

Charles Duhigg,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