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學懂如何去調節及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但在這個資訊隨手可得的數碼時代,每當小孩感到不安或是哭鬧時,不少父母都會給他們的小孩看電視或YouTube,以安撫他們的情緒。

這些「電子奶嘴」不但萬試萬靈,更省時省事,令一眾家長不用再因小孩在公眾場所哭鬧而尷尬。

不過根據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發表的研究指出,過分依賴電子產品去安撫小孩只會適得其反,除了會令小孩失去學會控制情緒的機會,更會導致他們對其他事物失去興趣,而當這些兒童被剝奪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時,亦會引起更多的負面情緒,令他們的脾氣越來越差。

教育程度低越依賴電子奶嘴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亦指教育程度較低且頻繁接觸電子產品的家長,或因為未有考慮到電子產品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加上對電子產品的戒心較低,會更容易依賴電子產品安撫兒童情緒。

錯誤的正增強一旦形成會令兒童行為偏差。

過分依賴電子產品所造成的影響,在12歲以下的兒童更為顯著,這些幼童會更難理解他人或是表達自己的情感,繼而影響社交能力。

此外,每當兒童哭鬧時都使用電子產品成為安撫方式,亦會導致他們產生錯誤的「正增強」(Positive Enhancement),每當他們想要玩手機或是看YouTube時便會鬧脾氣,形成惡性循環。這個情況就如小孩發脾氣要父母買東西一樣,假若父母一時心軟的話,發脾氣便成為一種獎勵機制,令小孩更常運用發脾氣去逼使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

家長育兒方式才是罪魁禍首

誠然,要避免小孩依賴電子產品作為負面情緒的出口,最好的方法是及早引導他們學會調節情緒,一旦米已成炊,要糾正則需要花費大量功夫。不過針對這種錯誤的正增強,家長可以讓小孩在任何時間都有機會接觸電子產品,而非只有在他們哭鬧或情緒不穩時才可接觸電子產品,從而令小孩減少把電子產品與獎勵進行連結,亦可降低家長禁止他們接觸電子產品時的負面情緒。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子產品只是工具而已,一個工具有益與否,全看使用方法。歸根究底,真正阻礙小孩心智健康發展是錯誤的育兒方式,家長在安撫小孩時,不應單把工作「外判」出去,在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後,更需要教導孩子認識及控制情緒,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心靈茁壯成長,獨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