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對很多人而言,也許仍是不能觸碰的禁忌。即使更多國家將其合法化,「大麻是毒品」依然植根於本地市民的頭腦。與此同時,含有「CBD 大麻二酚」的產品卻於近年面世,充斥各大咖啡店或護膚品店,成為商界寵兒。同樣掛上大麻成份的兩者,卻有著不一樣的待遇。
大麻含有的成份甚多,首要釐清大麻被理解為毒品,是因為當中 THC (Tetrahydrocannabinol 四氫大麻酚) 的精神活性成份,它能使人迷幻,產生精神亢奮的狀態。亦有研究顯示 THC 會達至上癮效果,因此被納入香港《危險藥物條例》之內。反之,多個歐洲國家對大麻的規管加以寬鬆,加拿大等各地亦承認其地位,標誌大麻的娛樂及悠閑產業,正於外國走向更正面的發展。
而大麻植物另一成份 CBD (Cannabidiol),則隸屬於工業大麻 (HEMP) 中的非精神活性成分,並不受規管及限制。美國更於2018年,正式通過農業議案 (Farm Bill),確立了 CBD 全面合法的地位。加上多個文獻均顯示 CBD 能達至穩定情緒、消炎等的效用,對人體益處甚多,使 CBD 風潮直捲全城。
而身處於保守的亞洲地區,香港似乎也趕上了外國的步伐,對 CBD 持更開放的態度。加上社會運動及疫情的的氛圍下,CBD所提倡的抗抑鬱、神經放鬆等課題,正是香港人學習面對情緒健康的最佳調劑品。如此一來,CBD 的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滲透生活每個層面,商家亦相繼開展及策劃一連串的宣傳攻勢,令消費者無力抵抗。大麻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反變成一種潮流信仰。
再者,香港本土意識的掘起,也導致大麻文化風氣有所增長,與1960年代的嬉皮士有異曲同工之妙。愛好和平、卻帶有反叛而浪漫不羈的精神,彷彿是香港新生代的代名詞,也驅使新嬉皮士於21世紀的出現。
縱觀歷史背景,就如當年的美國,他們醉心獨立音樂,認為「音樂」是「自由」的靈魂,大麻亦是創作者的靈感來源之一。近年香港不少獨立歌手的歌曲也以大麻為題,得到樂迷的支持與欣賞。於相似的文化及社會背景孕育下,民間對大麻的接受程度大增,也為「大麻應否於香港合法化」背負著更熱烈的爭論。
CBD 的冒起,或許是商家預想的陰謀,亦可能是香港人「自得其樂」的玩意。但相信背後的原因,無不希望身處在亂世中,能得到一絲救贖,一種身心靈的寄託。尋求慰藉的同時,我們也要懂得適時抽離,於休息與工作中取得平衡。好好梳理情緒,才能繼續披荊斬棘,到達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