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從來就只有一種戰爭—人類對抗大自然的戰爭。1932年,兩名裝備精良的人類士兵在面對兩萬隻手無寸鐵的鴯鶓時,就遭遇了一場大敗,史稱鴯鶓戰爭(The Great Emu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量退役英軍去到了西澳偏遠地區開拓荒地。1929年,大蕭條開始,政府鼓勵他們大量種植小麥,並承諾給於補貼。然而,補貼遲遲未見踪影,而農民同時又深受鴯鶓的危害。
鴯鶓是澳洲特有的一種鳥類,外形似非洲鴕鳥,翅膀羽毛退化,擅長奔跑,最高速度可達70km/h。牠們經常會聯群結隊偷襲農田,偷吃糧食和踩壞莊稼。
到了1932年10月,多達兩萬隻鴯鶓向人類聚居地遷移,農民終受不了,揚言將拒絕收割小麥。一個退伍軍人組成的代表團向國防部長喬治·皮爾斯爵士反映了鴯鶓肆虐農田一事。
為了平息民怨,爵士派遣了澳大利亞皇家炮兵團第七炮兵連去幫助農民驅趕鴯鶓。當時指揮官為馬里帝茲(G.P.W.Meredith)少校。在少校的指揮下,兩名士兵配備了兩挺路易士機槍和一萬發子彈
11月4日,馬里帝茲在一個當地的水壩附近設下了埋伏,超過1000隻鴯鶓被引進了埋伏圈。射擊手們等到鴯鶓走近時才對它們開火。但在殺死了十二隻鴯鶓之後,槍支就熄火了,倖存的鴯鶓以時速70km四散逃逸。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馬里帝茲選擇將行動轉移到更遠的南方,然而,儘管他相當努力,其戰鬥成果卻十分有限。
在第一次行動開始後的第六天,軍方已經耗費了2500發子彈。被殺死的鴯鶓數量不詳:一項統計資料聲稱僅僅50隻,而其他的資料則稱為200隻至500隻左右。
澳洲官方宣稱軍方在這次戰役中沒有任何傷亡。
鳥類學家Dominic Serventy對這次行動作了總結:「射擊手們向大量鴯鶓開火的夢想是十分荒唐的。鴯鶓的首領實行了遊擊戰術,笨重的鴯鶓們立即四散成為無數個小群,導致了軍方白白耗費了大量裝備。因此在大約一個月後,一支垂頭喪氣的部隊退出了作戰地。」
後來,澳洲軍方也試著重派軍隊與鴯鶓作戰,可惜成效被受質疑。最後,依靠着以往頒布的賞金制度,農民們最後四處出動捕殺鴯鶓,人類才能挽回面子,在澳洲的生態圈裡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