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香港這個小小的石屎森林,充斥著過百萬種的生活模樣,卻一再被近年的社會運動及疫情擠到時間的罅隙,令人失去僅餘的踹息空間。面對如此困局,阿K(化名)卻以城市廢墟探險與攝影(下稱「廢探」)為樂,以相片及文字記載這片土地中的一磚一瓦,記錄驚心動魄的時刻與感動,嘗試於狹小的空間,發掘最大的可能性。

與廢探結緣 專頁分享所見所聞

城市探索一詞早於外國流行,卻非本地的熱門活動,而阿K初接觸前也從不認識。「 “HKURBX 或稱 Hong Kong Urban Exploration 城市探險” 可說是香港最早期的公開廢探組織,但我並非成員之一,只是以個人名義參與。」阿K提及,自己投身廢探,全因一次糊里糊塗的有趣經歷。

「當初在 Instagram 發現一張背景非常震憾的相片,我便硬著頭皮向事主查詢拍攝地點,卻遲遲未收到答覆。轉折下才知道是個廢墟,故不能公開有關資訊!」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使阿K開展了「廢探」這個興趣。在接近4年的時間,他成立了「香港廢人」(@hk.urbexman)的 Facebook & Instagram專頁,更於 Facebook 設立了相關的私人群組,好讓各位知音人,分享他們的歷險遊記。

阿K曾在廢探中,遇過不少驚心動魄的場景及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
曾經滿載歡笑聲的劇院,現已變得人去樓空。

揭開廢墟神秘面紗 窺探昔日面貌與時光旅程

提及廢墟探索,大概都會跟「探險」、「神秘」、「危險」等字眼扯上關係,阿K也表示讚同。「舊式的建築當然有一定倒塌或未知的危險性,當中也涉及私隱或業權問題。為了保護探索者的身份,亦顧及外來者的人身安全,大家也訂立了一些潛規則,例如不能公開地點,最好至少兩人成行,希望每個探索者也能遵守,當中也講求之間的合作與信任。」

看起來如此有系統的運作,在阿K眼中卻只是一個起點,他更索性把廢墟地點以編號分類,方便成員間討論,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有一次,我上載了其中一個荒廢舞室的相片,引來了其中一個讀者的回應;原來他曾是那裡的導師,但舞室後來倒閉了。突然從照片中看到熟悉的地方,令他感動不已。」此舉令阿K又驚又喜,這種共嗚也使他非常深刻。

「每個空間也存著了不同時空的故事,偶然遇上了同路人,就仿如陪伴他們尋回獨一無二的回憶。這些載有歷史痕跡的回憶與驚險萬分的經歷,令阿K更醉心於廢探,工作以外,週未大部分時間也身處於廢墟中,更會每天抽空管理社交媒體,把一點一滴上載到專頁。

荒廢已久的舞室,卻是阿K其中一個讀者充滿回憶的地方。

鍾情舊物建築 尋求廢探真正意義

「我喜愛舊時代的物品和建築,這些都能在廢墟中一一找到。物件與空間經過了時間的洗滌,雖顯陳舊跟滄桑,卻更顯亮眼和珍貴。」為此,不少專業人士也會加入考察團隊,令阿K結識了很多來自不同界別的朋友,卻也同時吸引了一群以冒險為首的參加者。

「疫情期間,參與廢探的人數以倍數增加,甚至有些以靈探和尋寶為目的,令廢墟容易遭受破壞,此舉亦曾令成員間出現分岐。」為此,阿K變得更小心翼翼,把加入私人群組的要求和條件提高了,希望能保護真正欣賞廢探的人。他亦尊重每個參加者,嘗試理解他們廢探目的,卻也堅守不能進行任何破壞或偷竊的原則,才能令廢探得以延續。從阿K的對談中,這無疑是他真真切切的願望。


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廢墟,建築物顯得日久失修。

「保育」的是廢墟的延伸或是威脅?

新與舊、去或留,在香港這個急速的城市發展下,從來都是一個難以消化的命題。談及廢墟的發展和去向,保育與否,阿K卻表現豁達。「每天都有很多廢墟誕生,同時它們也具有不同的歷史價值。保育固然好,但香港進行保育的成本卻太高,成果也很參差。」

的確,在以利益為首的商業社會,要平衡各界利益,保育得宜確是難事。「近來的主教山配水庫是相對不錯的保育項目,也是我私心喜愛的計劃,我也拍攝了很多珍貴照片!假如政府願意投放資源,著重教育和文化價值,盡量以遺址原貌呈現予公眾,我是非常支持的!」無他,每個廢墟以後的去向也無從考究,而廢探嘗試捕捉了當刻的模樣,或許正是「保育」的另一個出口。

主教山配水庫昔日面貌。
於主教山配水庫保育前,阿K也曾到此一遊。

事實上,廢探也成為近年不少本地文化或藝術愛好者的活動,以畫畫或攝影等媒介公開展出,成功得到公眾的注目和支持,卻同時遭受了不同的反對聲音。「外國的廢探比香港更為成熟和多元,大眾多以藝術角度看待。但本地部分市民卻始終認為廢探抵觸了法律底線,以非法闖入之名探索,未能完全接受。」廢探與保育一樣,也許就是雙面刃,總有好與壞,眾人也自然持有正反的意見。

時間的的巨輪運轉不停,任何建築物最後或會埋藏於埋土機之下,化成一絲絲塵土。廢探則猶如香港的失樂園,埋藏於你我的日常,看似遙不可及,卻又是伸手可觸的一塊瑰寶。但願在光怪陸離的生活裏,於風景消失前,我們能真正學會「珍惜」,在春宵一刻留下最美的風景,不要與後悔與遺憾作伴,便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