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早餐美食琳瑯滿目,其中一種叫做粢飯糰。這是一種由糯米和餡料製成的小吃,通常是圓形或橢圓形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宋朝。據傳,當時南京有一位名叫范仲淹的官員,他在任期間發現當地百姓在清明節食用一種球狀的粢飯,這讓他非常感興趣。回到家鄉後,他將這種食品帶回到上海地區,成為了當地人喜愛的早餐美食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
綿軟米粒充斥肉糜油汁
粢飯糰的製作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每個步驟都需要精心準備和操作,才能製作出口感和香味都達到完美的粢飯糰。首先,需要將糯米浸泡一段時間,使其變得更加柔軟。然後將糯米蒸熟,揉成團狀。最後,將餡料放入糯米糰中,搓成球形或橢圓形,再蒸一會兒。一口咬下去,牙齒穿過飽滿綿軟的米粒,充斥著肉糜滲出的油汁,而後被油條吸收。這種美食散發出的熱氣和香味,會讓人立刻感受到一種溫暖的氣息。

圖片來源:網絡
味道進化論
在90年代之前,粢飯糰大部分都是甜的。剛蒸熱乎的粢飯包著油條,再撒上一些白糖,用力壓緊。白糖就著粢飯一口咬下,心裡又暖又甜。如今粢飯糰已經演變成以咸為主流。肉鬆、滷蛋、鹹蛋等食材隨之加入,原本的白糯米也變成了血糯米。當你咬開外層柔軟的米粒,內餡的味道就會迅速充滿口腔,這種特別的體驗會讓你再一次愛上這種美食。

圖片來源:網絡
粢飯糰在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早餐還是午餐,人們都可以在街頭巷尾找到很多小攤位和小店,提供著美味的粢飯糰。
———————————————————————————————————————
上海話中的“儂吃過了伐”是指“你吃飯了嗎?”
弄堂口四溢的香氣,帶領你的味蕾深入上海的街頭巷尾,感受這座城市隱藏在角落的煙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