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新地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呈獻首個以本館館藏為主的特別展覽「金彰華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是香港近年來最大型的金器展覽,集中展示黃金
製品在中國過去三千多年歷史中的藝術和技術成就,探討金器在古代政治活動、文化生活以及
跨區域互動交流等方面的所扮演的角色。
「金彰華彩」展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專家團隊精心策劃,共展出 220 套精美的古代中國金 器,當中大部分展品是由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捐贈予博物館的館藏,其他展品亦是由夢 蝶軒借展的珍藏,年代最早的展品可追溯至公元前十八世紀。部分珍品包括古代貴族華麗的金 飾及其馬匹和馬車的裝飾品,雖經世代滄桑,這些精美的器物仍金光閃耀,當中大部分器物更 是首次公開展出。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新風:草原與早期中國
青銅時代的北方草原和中原貴族有著兩種截然不同標示身份的方式。前者以飾 有動物紋的黃金製品為尚,後者則以青銅禮器和玉器為主。然而在周(約公元 前 1100–公元前 771 年)、秦(約公元前 221–公元前 207 年)和漢代(公元前 206–公元 220 年)期間,經過遷徙、戰爭、商貿等接觸,中原貴族亦開始將黃 金應用到生活和禮儀用品中。本單元的器物既展示各草原族群黃金製品之異同,也顯示草原和中原貴族間的交往。
第二部分 互鑑:吐蕃與唐
公元七至九世紀,青藏高原曾經存在一個強大的王朝──吐蕃,與中原唐代 (618–907 年)幾乎同時。藉由絲綢之路等交通網絡,來自中原、南亞、中 亞、西亞的多元文明相互交融,使吐蕃發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金器樣式。
絲綢之路的暢通也為同期的唐朝吸納外來文化提供了機遇。唐朝金銀器的紋飾和造型上,亦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動交融。早在唐朝建立初期,吐蕃便將該地所產金器作為禮物帶到長安,而通過和親等方式,唐朝金器也輸入到青藏高原。在長達三個世紀的共存狀態中,吐蕃與唐之間交往不斷,金器在二者的往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三部分 融和:遼宋至明
遼(907–1125 年)、宋(960–1279 年)以來,北方和中原貴族繼續使用黃金 飾物作為身份象徵,同時間,金飾變得更普及,百姓亦會用於日常生活裝飾和 妝嫁用品。風格上,遼宋金飾承先啟後:遼代富大氣,兩宋則精緻富生意,兩 者設計雖有共通之處,卻又各具特色,表現了北方和中原人士不同的審美觀。 元代(1271–1368 年)飾物在宋代的式樣上又栽接新枝。明代(1368–1644 年)金飾一大變,「首飾」一詞此時開始專指女性飾物、而且樣式豐富、名目 細緻,設計與草原和早期金飾已相去甚遠,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