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Versaille?》:凡爾賽的無聊少年都在搞什麼?
雖只是個偽樂迷,但我對不少樂隊的認識都是來自電影,像「Air」正就是從《Lost in Translation》裡認識,更不消說他們為電影《Virgin suicide》而創作的《Playgound Love》大碟了。電影與音樂之密不可分,千絲萬縷的連結是如此強烈,斗膽說一句愛電影相信也會愛音樂,反之亦然。 而不少影迷最愛的《無痛失戀》和《戀愛夢遊中》等電影,來自導演 Michel Gondry,他為 Daft Punk、Radiohead 等樂隊拍攝另類 MV 而聞名,然而從來沒認真研究導演生平的我,沒想過原來他本身也是一位 Band 友(French Rock Band「Qui Qui」的鼓手)?一切要從他的出生地——凡爾賽開始講起。 一切從凡爾賽開始 法國五月電影節的開幕電影《Why,Versaille?》,是由法國經典cover band 「Nouvelle Vague」成員 Marc Collin 執導的首部紀錄片,把「Air」、「Qui Qui」以至「Phoneix」等樂隊一一皆在凡爾賽開始的原因娓娓道來。 對凡爾賽的聯想詞大概只有:凡爾賽宮、凡爾賽條約,也許還有《凡爾賽玫瑰》。然而在這個古典城市,竟然孕育出一堆劃時代的前衛樂隊,的確教人摸不着頭腦。為什麼不是巴黎不是尼斯不是南特,是凡爾賽? 原來凡爾賽的確悶蛋,但卻悶出個未來,當年一班就讀「武館」中學的少男們,就由於這個城市零娛樂,才開創他們自己的娛樂:夾band。仿佛在看《Sing Street》的真實版,大家friend 搭friend 開始夾band,年少輕狂的力量是創意最佳的燃料,加上當時 Synthesizer 的流行,造就了領先潮流的法國獨立電音新浪潮一一面世,mp3 開始走向大眾等科技爆炸,亦加速這股來自法國的音樂力量極速影響全世界。 導演給80年代的情書 導演Marc Colin(大概)洗盡人情牌,透過電話錄音訪問各樂隊成員,配合當年電視節目畫面、家庭錄影帶、MV與唱片封面等等,帶大家一起回到 8、90 年代,一起走一次他本人的音樂路。能夠從標題美術設計(模仿 label 機標籤的標題)、不斷出現的錄音機過場畫面等等感受到導演對 80 年代的熱愛與懷念,那個創意恣意盛放的黃金歲月。 導演為了讓像我此等入場前只認識「Air」、「Phoenix」的偽樂迷能夠看得更輕鬆,善心地安排了一位女主角 Kelly 充當貫穿全片的角色。由於全片由大量訪問(法文)組成,她負責用英語向飾演那一代樂團成員的 Frank 進行訪問,讓你能夠間中抖抖氣。但你仍必須對這個題材有着一定的熱愛,以及十足的精神才不致途中放空。 自由與否各有樂趣 開幕電影夜 Marc Collin 與杜琪峰御用配樂師之一 Xav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