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切爾諾貝爾:傷心的兒童》 (Chernobyl)多次批判蘇聯政府滿口謊言,令大批平民百姓無辜犧牲,正合現時社會對政權的憂慮。然而,不要以為《切爾諾貝爾》展示的完全是真相,《切》不是一套紀錄片,而是一套劇情片。

《切》多處簡化事實及過份戲劇化,最明顯的是蘇聯人都會說英語和他們都酒不離手。《切》的編劇Craig Mazin不是不知道這些事,他為《切》做了兩年資料搜集,問題是短短5集又如何把兩年的資料都詳細交待?

為了令大眾了解事件的真相,Craig Mazin特地在《切爾諾貝爾》podcast中解釋劇中哪一部份是虛構,哪一部份較合符史實。每播放一集電視劇,HBO便推出一集podcast,共5集。

他接受Vox訪問時稱,劇集所示只是部份的真相,推出此「docudrama」可為觀眾補上真實的資料。

該podcast說明Legasov自殺和審判的情節都和事實有一段距離。

圖片來源:Newyork Times

他在核事件發生兩年後自殺的一幕令人痛心,Craig Mazin採取的倒敍手法亦能引起觀眾的好奇。然而他自殺前的錄音沒有如劇集般留下動人的說辭,他只是提出蘇聯政府改革及提高透明度的必要性。至於錄音流傳外界的原因,到現在還未有定論。

Craig Mazin大幅簡化了審判過程,只在最後一集交待核事故的前因後果。事實上,Legasov與Boris Shcherbina並沒有在審判中出現,科學家也沒有在陪審團當中。多數的審判只是被告人強調自己有罪,過程為時數星期,沉悶而漫長。

Craig Mazin在podcast說明,雖然Legasov從來沒有身處審判中,但最後一集顯示了他求真的態度。當年他致力向政府道出真相,被當權者及同儕排擠,又受核輻射的後遺症影響,以致做出自殺的決定。他的死,加上他的錄音傳開去了,令科學界有勇氣向蘇聯政府提出意見,促使政府改善核電廠設施。

圖片來源:BBC中文網

看畢此劇和podcast,沒有就此停下來。外媒顯示此劇仍有不少值得懷疑的地方。事實上,核事故是由一個團隊所處理。編劇簡化成只有Legasov與Boris Shcherbina統領事件,只是為了方便說故事。

此外,現實中Legasov很少露面,因此塑造他性格的自由度較大。《切》把他過度英雄化了,他絕不可能在庭上義正辭嚴的指責蘇聯政府。同時蘇聯嚴密封鎖消息,因此當時的科學家不會如劇集般料事如神。然而,《切》有一點真實的:黨中央的權力比法官權力大。

《切》嘗試把核爆的責任歸究於核電廠負責人身上,但問題是出於整個蘇聯的極權系統。一名前核切爾諾貝利操作員接受訪問時指出,《切》對核電站副總工程師Nanatoly Dyatlo的描述不準確,「他很嚴厲,但十分專業」。蘇聯高層走捷徑,沒有理會核電廠的安全措施,才會導致悲劇發生。

此劇忠實還原當年的建築及衣著,但對不同階層的描述卻有欠準確。電視劇可見消防員和Legasov的住宅沒有大分別,但現實中他的房屋規格一定比消防員好;片中很多人也好像怕被射殺而唯命是從,但他們只視之為他們的職責。正如潛水員安然無恙地從反應堆出來時,沒有人會如電視劇般報以掌聲。這個才是共產黨統治下的真實情況。

圖片來源:HBO

切爾諾貝爾核事故是蘇聯真空的一段歷史,此文章搜羅多篇外媒的評論或訪問,只是希望為大家帶來核事故的其他版本。為怕外媒對切爾諾貝爾事件的了解有誤,特地推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人Svetlana Alexievich寫的「Voices from Chernobyl」,劇中消防員與妻子的故事正正由這本書而來。如果你希望進一步了解事件,可閱讀此書及查看網上的資料。

圖片來源:HBO

雖然《切》離真相有一大段距離,但至少激發了人們熱烈的討論。此劇掀起熱潮後,引發了不少媒體報導切爾諾貝爾的真相,上面引用的文章都是在劇集播出後所寫。一套平鋪直叙的紀錄片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但一個好的故事可以。作為一個編劇,Craig Mazin就是一個「講故佬」,創作出《切》這個動人故事。

他曾說過故事是人類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正如《切》所示,極權政府統治下,市民會相信政府編造的各種故事。不過,如果人們看完《切》全民找尋相關資料,便可補足當時的歷史真空。有些人更特地到核爆的附近地點參觀,了解事件真相。

儘管劇集的細節和事實不符,但表達了切爾諾貝爾核事件故的重要教訓:不斷掩飾事實的政權,最終必須付上代價。歷史不斷重覆上演,但願人類明白《切》的教訓,不會再重蹈覆轍。

傳送門:Chernobyl podcastVoxThe NewyorkerNewyork Times BBC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