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過去數十年一直在快速發展,這種發展也反映在建築上,隨歲月變得摩登,尤其公共建築也不再古板,兼具美感與功能於一身。
1. 公共建築 ——海下遊客中心
海下遊客中心外形簡約時尚,以木條、混凝土為主角,內設小竹林及庭園,充滿濃厚的日本風情。中心位於西貢,受自然美景環抱,因此建築團隊在中心以通透為其中一個設計重點,讓環境及自然光融入其中。
2. 公共建築 —— 車公廟體育館
說到公營體育館,你想起的或許是方方正正的市政大廈。車公廟體育館酷似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風格,令人眼前一亮。與一般封閉式的體育館不同,車公廟體育館採開放式長廊,把自然光帶進每一個角落。
3. 內外兼具創意 —— 賽馬會創新樓
賽馬會創新樓位於香港理工大學內,外形與理大其他教學樓與別不同,由已故的「解構主義大師」Zaha Hadid所設計。沿用她的風格,全白的創新樓以不規則的流線作主調,內裏也營造了幾何空間,感覺就如身處飛船中。
4. 由內到外的設計產物 —— 知專設計學院
在調景嶺的住宅樓宇之中,有一座外形獨特的建築。知專設計學院以雙層空中平台、四幢玻璃塔樓及一組斜交結構建成,驟眼看就如一張懸浮於空中的白紙。內在採用開放式設計,讓公眾、學生可自由穿梭。
5. 前軍火庫的蛻變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金鐘總是人來人往,是大家心目中繁忙的商業區,但原來有一座外形亮眼的建築隱匿於金鐘山上,近年更成為劇集、電影的取景地。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前身是域多利軍營軍火庫,建於1863 年至1868 年間,是亞洲現存唯一英國殖民時代最完整的軍火庫,內裏四座建築分別屬於一級及二級歷史建築。建築團隊於2012年展開翻新設計,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同時,與新建大樓相互融合,搖身一變成現今的藝文空間,延續建築生命。
6. 藝文地標 —— M+博物館
M+博物館於2021年開放,旋即成為九龍的藝術地標。建築設計由世界知名、曾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建築事務所打造,其平台和高聳大樓呈倒轉的「T」字形,型格突出,加上其巨型臨海幕牆,為維港添了一道景色。
建築構成城市,香港的建築反映著其靈活多變的特色,背後也有著不少屬於此地的故事,不妨好好欣賞香港的「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