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色」聞名的優秀電影非常豐富,既有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波蘭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加拿大年輕導演多蘭的《幻想之愛》,還有美國導演庫布里克的《閃靈》等等。
不僅電影如此,每當想起電影院時,腦子里也會立馬閃過紅色。
那麼,為什麼傳統印象中的電影院和劇院會用紅色的座椅、紅色的幕布甚至連牆壁都要用紅色呢?這背後到底深藏了怎樣的設計奧秘呢?
對意大利歌劇的向往
電影院被設計成「紅色」,主要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原理這兩個原因。
幾個世紀以來,意大利一直是歐洲歌劇的神往之地,因此意大利劇院的紅色與金色這組配色也隨之風靡歐洲,乃至全球。當電影院成為繼劇院之後的主流娛樂場所時,「紅色」也被延續用在設計之中。
1910 年開業的英國電影院 Electric Cinema,走的是愛德華七世時期的巴洛克風格路線,裡面的舞台設計參考了 17 世紀的教堂,由建築師 Gerald Seymour Valentin 設計。紅色天鵝絨、皮革作為材質包裹的大床和沙發,以及紅色的幕布和牆飾,屬於上個世紀的電影院記憶瞬間被喚醒了。
薄暮現象
不過,「紅色」能夠成為電影院的主流設計,背後的科學原理才是真正的「王牌」。
這個科學原理名為薄暮現象,又因為是捷克科學家 Jan Evangelista Purkyně 發明,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柏金赫現象(Purkinje Effect)。
薄暮現象在研究了不同顏色與我們眼鏡靈敏度之間的奇妙關係後,指出「隨著光線變暗,相對於其他顏色,紅色會顯得更暗」。
換句話來說,室內光線變暗後,波長 650nm 左右的紅色將是第一個消失在我們視線之中的顏色。
因此「紅色」被運用在電影院設計時,燈光熄滅後空間會顯得更暗,銀幕上放映的圖像在同等設備情況下也會顯得更清晰,影像質感更好。
在波長值上,紅色數值最高,相反藍色以及綠色的數值較低,也就是用藍色或綠色設計的電影座椅,在漆黑的電影院反倒可視度很高,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觀眾對銀幕的注意力和專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