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芭比與奧本海默(Oppenheimer)在網絡世界話題炒得熱鬧,搞出了芭比海默這個迷因,但是基於對芭比無甚興趣,最後還是進場觀看了3小時的奧本海默。這3小時完全不覺得難過,高超的敘事技巧、精彩絕倫的剪接,讓觀眾「伏」一下就看完了這位原子彈之父的人生回顧。

不用解釋,不少人都是衝著「諾蘭」之名而來。而向來被稱為難懂的諾蘭電影,想必要個二、三刷,甚至更多才能搞清楚裡面每一項細節,我不是一個電影控,僅就看過一次的觀眾而言,訊息量確實是有點龐大,但也未至於吃不消,只是當中深意可能真的需要多看很多次才能看懂。

人性、獨行者與世界

由Cillian Murphy飾演的奧本海默,那種自傲、聰明讓我想到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的Sherlock, 負絕頂聰明腦袋,幾近獨行,只是早段的奧本海默那種是涉世未深的幼稚及不明世故,Sherlock則是「理得你」那種絕對我行我素。

縱使奧本海默近乎渣男式的情場浪子,他還是一個獨行者。他的太太Kitty如此說過:「這是你的時代」,在科研領域上領先世界的男人,縱使曼哈頓計劃需要6千多人才能完成如此壯舉,奧本海默一人之力去領導各種開發,充滿魅力的領袖人格,他不必是科研成就最高,他不必算術最好——眾人還是與奧本海默——英雄有著一定距離,身邊簇擁著一班人團團轉,不代表他一點都不孤獨。

然而就算你再天才,這世界容不下你的時候,集體意志就會一起來針對你,哪怕是曾經的工作夥伴、朋友,又抑或是學生?

《奧本海默》探討人性,比如嫉妒的情緒在此片最為常見;又譬如只為國家服務,凡事以國家利益優先的一小群精英階級——才不管你核爆炸死炸傷多少人呢。但是否止於人性如此老生常談?

這不免讓我們落入藍色窗廉的陷阱,比如說,我們會揣測諾蘭拍《奧本海默》的意圖,為什麼是奧本海默而不是其他?有別於過往片種,這是一部人物傳記吧?

查閱相關資料,一切從諾蘭收到「奧本海默」的書籍開始,他覺得這位原子彈之父相當迷人,比如說他忠誠愛國卻又會與共產黨員聯絡,甚至出軌偷情;他致力研發新武器卻又試圖阻止更強力武器的研究……正是如此奇特才惹來諾蘭注意吧。

科學與實務 成功與哀痛

科學家除了理論,還要做實驗。在戲中提到很多次,只靠理論走不遠。科研領域,在當時戰時緊張狀態,完全是為國服務,用於戰爭當中;科學家本身在學術領域,應該是「探求世界的真相」吧,因為我不是理科腦也不是理科生,只能大概猜想他們假設某些理論,再求證這些假設,繼而成為「發現」。

而當時戰爭的實務,就是要戰勝敵人,就算是盟友,也不一定是永遠的盟友,以至於軍官指這不再是二戰的問題,而是與蘇聯冷戰開始的時刻。

曼哈頓計劃如果成功的話,美國科學將會領先全球,一個全新的發現,一個全新的武器,劃開一個全新的時代——開發成功,或者會毀滅全世界?但,這是身為科學家的光榮,因為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一個改變世界的研究!

「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Now I become death,the destroyer of world),這句名言反複出現,製造出原子彈的奧本海默認為自己研發出這武器,雙手沾滿了血。及後一直利用其威望、名聲勸說國內不要再研發氫彈,以至於被撤銷安全許可(當然有人從中作梗)。

科學家的興奮,作為人的基本道德,讓奧本海默走入了巨大創傷當中。我尤其喜歡在投下第一枚原子彈後奧本海默內心掙扎痛苦,但又要出席演說去鼓勵同袍那一幕,那個視覺效果重現了原爆後的慘況,也好像有無數的手要拉扯他一起進地獄一樣。

但是這一切在「實務」,在國力面前都不值一提。在奧本海默會見杜魯門,提出自己雙手沾滿了血後,杜魯門勃然大怒,下決定同意投放原子彈的他都未講些什麼,你這個科學家講什麼沾滿了血?

這部戲太多、太多可以論述的地方,尤其是Lewis Strauss與奧本海默的恩怨;Groves將軍與奧本海默之間的關係……敘事方式、色彩運用等等。說不定除了奧本海默本人,還會出現電影版的「奧本海默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