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絆は呪縛。」
如果人與人的情跟回憶,變成一種令人彷彿置身地獄的束縛,你會如何選擇?
看完這套電影後,我立即就有「這真的算是一套懸疑電影嗎?」的感覺,它沒有燒腦的劇情,劇情簡單到基本上當發生了殺人事件後,就立即可以確定了犯人是誰,整體感覺上,比起破案跟緝凶,重心更多放在了人性的描寫。
故事講述了一位看護斯波宗典(松山研一飾)殺害了42位病重的老人,他並將這個殺人行為稱為「拯救」,在檢查官大友秀美(長澤正美飾)不停追查跟斯波的自白跟回憶下,漸漸發現斯波這個行為背後的故事及揭露了這個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
以下內容有可能會有暴雷,請斟酌服用。
典型老人在社會上是一種錯嗎? – 「老後2000萬」
在2019年6月日本金融廳提出一份報告書,試算了日本老人的晚年生活費,除了年金之外,每對夫婦需要再存約2,000萬日圓(約119萬港幣/460萬台幣),金融廳想藉此報告書刺激及鼓勵民眾作個人投資理財。
在報告中提到如果一家庭(丈夫在工作)在工作了40年後65歲退休,夫婦年金合共約為21萬,支出則是26萬,平均每個月大概會有5萬的負債,加上餘下壽命乘以每個月的5萬,這就是「老後2000萬」的來源。
但是這個所需的「老後2000萬」,是不包括額外的老人護理費用。
在電影中,斯波家跟大友家則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斯波宗典因為沒法負擔老人院的費用,只好利用打零工的彈性上班時間,0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父親,由於父親只是一個「典型」的日本人,每月領著平均的薪水,所以患病後的父親的年金加上他的薪水跟本沒法維持二人生活,宗典稱他所面對的苦況,為一個永無止境「洞」,一旦墜落,就沒法再回到正常的生活。相對大友家,因為其母親在年青的時候領著比一般人高的薪水,累積了一定的財富,同樣患了認知障礙症的母親可以在環境比較好的老人院安享晚年。
在日本現實社會中,因為人口老化問題而掉落這個「洞」,何止一個波斯家,所以宗典才說他的「屠殺」是為了「拯救」墜入了「這個名為現實的煉獄」的人。
這真的是從煉獄中的解脫辦法嗎 ?— 介護殺人
「讓我像一個人一樣死去,拜託殺了我」
按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介護殺人(因長期照顧的疲倦而殺人)這個問題,在近10年,平均一年就發生有近20件案例。
在日本是存在介護保險的,介護保險會按照介護的等級(自立、需要支援、需要介護,當中「介護」分為1-5級,5為最嚴重),每個月可以得到最高36萬日元的資助,但事實上,因為可以提供長期照顧的公立老人院的輪候時間過長,介護保險資助的金額又不足支付昂貴的私立老人院,日本國內每年有近約10萬人會像電影中,為了所愛的親人白天工作,晚上照顧家人,有些人甚致會像宗典般辭去長期工作去照顧親人。
這種高強度的生活,踹息的空間不停收窄,最後就會變成親情跟現實的碰撞,衍生出來的便是「介護殺人」。
真正的痛苦是「你的選擇」 ー 異曲同工的有軌電車難題
相信這張有軌電車的圖,大家已經在網絡上看過無數次,我們一般都會去想爭辯一種結果的正確性,到底是因為功利主義至上而去選擇轉向只有一人的路軌上,還是高舉康德主義的不可以殺人是一種道德義務,所以讓電車按原本的路線碾過按原定會死去的五人,也不會轉向那原來不用犧牲的那一個人。
在電影中,宗典也面對著類似的問題,到底是墮入殺死跟為了自己付出了一整個人生的父親的道德地獄,還是墮入互相折磨慢慢討厭父親的地獄。對於宗典來說最痛苦的不是選擇一個對自己有絕對正確的答案, 而是「選擇」的本身。
宗典一直強調「拯救」來說,是一回怎樣的事,是純粹拯救他們面對的現實的介護問題嗎?我更多的感覺是拯救了他人因「選擇」墜入的無間地獄,最痛苦的事由經歷過的他去背負就可以了。
在法庭的判決時,宗典是依然說他是在「拯救」他人,但奇怪的是,他卻在最後對大友檢察官詭辯時說了一句「死刑相對地對他來說是拯救了自己」,說者可能無意,但我聽者有心,可能死刑對他來說,可能真的可以把他從苦痛中終結。
有一幕是宗典剛開始照顧父親時,因為想減慢父親的認知障礙症的惡化速度,宗典跟父親在一起摺紙,父親摺了一隻紙飛機。
「那之後就嘗試一下摺紙鶴吧」
「不行,那太難了吧」
但到最後父親其實摺好了,放在了枕頭下,也許這是也是一種拯救,而不是一種詛咒吧。
「感謝你成為我的兒子」
Ref:
https://www.fsa.go.jp/singi/singi_kinyu/tosin/20190603/01.pdf
———————————————————————————————————————
≪影後影≫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裡不談演技鏡頭,談的是電影背後叫寫作人生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