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城市是個垃圾堆,他們用光與影,自由的線條、色彩來請你看見,在其中閃光的部分。步入奧佩拉畫廊,這是三位友人的靈魂小憩時刻,也是三位藝術家,與城市互動的哲思。
Jean-Michel Basquiat,超越表面的洞察力,與不受時空限制的熱情、好奇與大膽。風格強烈,議題大膽探討如貧富差距、一體化與種族隔離等議題。自小熱愛藝術的他創作風格,揉合街頭藝術與新表現主義,而他的作品中也有一直仰慕的藝術家,同樣也是好友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不少痕跡。

Jean-Michel Basquiat, Untitled, 1981
Basquiat讀書時與Keith Haring及Kenny Scharf成為好友。Haring早期以在紐約地下鐵的空置廣告版繪畫打出聲名,而更有欣賞畫作的路人,直接將廣告版搬運回家觀賞。Haring以明亮與鮮明的對比為特色,其著名作品《Untitled, June 10》,也是本次展覽中的亮點作品,探討人性的異化與喧嘩,以簡單色彩呈現張力,彰顯社會思考。

Keith Haring, Untitled, June 10, 1984
如果說Basquiat 與Haring帶來的是不設框架的靈感創作,Kenny Scharf更為跨界的作品,在本次展覽中,帶來的是一種蔓延出本身空間限制的靈性互動。Scharf標誌性的沉浸式的黑色灯光灯和荧光涂料,將「宇宙洞穴」裝置藝術及風格,於香港再現。廢棄的電話,老舊卡式機,五彩的懶人疏化,這是每一個八十年代紐約青年,略為窘迫的生活環境,而延展來的靈感,竟然有超越時空的共鳴。

Kenny Scharf, Telephone, 1985
這是一個可以隨意從何處開始,隨意從何處結束的展覽。只因三位藝術家,帶著熱氣、靈感與自由大膽的想像,把他們的紐約,帶來這個時代的香港。藝術出走殿堂,在街角的奧佩拉畫廊,再和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