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電力不復存在,互聯網、電話、電燈、電視、電腦、電影都會消失,叫現代人如何活下去。誰掌握電力,誰就能改變世界。
近日上映的《電流之戰》講述交流電勝過直流電,促使電力發展到全世界。然而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不是電流,而是現金流。
直流電最初佔盡上風,全因愛迪生背後得到大銀行家J. P. 摩根撐腰。摩根迅速讓愛迪生買下大量相關專利,壟斷直流電技術。愛迪生熱愛鎂光燈,摩根控制紐約時報等報章,讓他在媒體出盡風頭,並乘機中傷對手。
愛迪生外的圍籬越築越高,對手的形象又不斷被醜化。壟斷市場是摩根常用的營商手段。
在商言商,在摩根眼裏,直流電和交流電都一樣,賺最多錢的就是好系統。後來,事實證明交流電較為經濟實惠,更可長距離輸電。摩根希望轉用此系統,卻被愛迪生反對。
他轉而和西屋洽談合作,但西屋一向不信任銀行家,回絕了摩根的提議。摩根唯有奪去愛迪生的公司控制權,自行模仿西屋用交流電。
另一邊廂,西屋捱過1891年危機,還成功舉辦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與開設尼加拉瀑布發電廠。交流電大獲全勝。然而,1907年經濟大恐慌,西屋財政出現困難,只能白白向摩根交出公司控制權。
摩根一統美國的電力公司,成為最後的贏家。財力雄厚的他繼續發展交流電系統,令電力變得普及。工廠生產逐漸機械化及應用新的通訊方式,效率大大提高。
除了加快科技發展,摩根還帶來現代化的營商模式。他與不同金融業機構及大企業老闆打好關係,業界消息靈通及容易獲融資。摩根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推手,帶領美國經濟起飛。
如今金融市場已和企業營運深深綁在一起。相反,西屋低估了金融機構的重要性,屢陷財政危機。商人和發明家分工合作才是明智之舉。發明家專注研發新科技,商人為他們融資及尋找商機,可加快社會進步。
誠言,金融家常常被人詬病壟斷市場,正如摩根坦言喜歡壟斷的可預測性。然而,他在電流之戰中沒有固步自封,發現交流電的好處立即跟從。此舉符合自由經濟的原則,由「無形之手」產生最好的結果。只有成本較低及效率更高的科技或產品才能留下。
然而今時今日的香港,市場的調節機制好像已經失效。香港樓價不斷攀升,但住宅不見得質量更高,面積更大。正常來說,五大地產商應該互相競爭,提供實惠的單位。問題是大量中國人大舉在香港買入單位,令香港住宅的需求遠遠高於供應,地產商豈有減價之理?「無形之手」仍在,只是這隻手由香港小小漁港,擴展到中國,甚至全世界。
在電流之戰的年代,大部份產品只供給自己國人,好壞由他們來判斷。如今經濟全球化,香港地產商需面對全世界包括中國超級富豪的需求。住宅的價格對香港人來說難以負擔。然而中國認為香港是理想的投資或屋住地方,再高的價錢也接受,香港人無可奈何。
樓價和科技產品不同,直接影響民生,不能任由樓價無止境上升。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政府直接介入,限制外國人購置物業。很多國家都採用這種保護主義的做法,維護國民利益。如果政府對市民樓價過高問題置若盲聞,就只剩網民所講的「焦土策略」減低香港競爭力。當香港再不能再吸引外國來,樓價自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