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近日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電影《小魚仙》(The Little Mermaid),因為選用非裔歌手Halle Bailey擔任女主角而備受爭議,同時亦開始令人留意電影「多元選角」的趨向。

美國作為多元種族的移民國家,上映的電影一向也由不同種裔的演員參演,但原來在20世紀初,白人往往都可以擔任較聰明優秀的角色,相反黑人會被描繪成又笨又蠢,行為粗暴好色,甚至在1940年,於《亂世佳人》飾演女傭的黑人演員Hattie McDaniel即使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黑人演員,但亦不被允許進入宴會廳,最後經多方協調下,雖然Hattie McDaniel可以進入會場,但需要和白人分開坐。

直至5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興起,電影嘲笑黑人的情節、模仿口音及衣著打扮的動作成為禁忌,漸漸地,黑人開始在電影嶄露頭角。2015至16年,因為奧斯卡提名名單已連續兩屆只有白人,因此引發 #OscarsSoWhite 運動,多名電影人拒絕出席頒獎禮,加上去年有多名影壇巨星,包括《黑豹》的Michael B. Jordan、Matt Damon等亦開腔支持黑人演員要享有更多平等機會,令電影選角議題再次備受輿論和關注。2018年,華納兄弟發出聲明稿,表示將加入多元附加條款(Inclusion Rider)確保電影幕前幕後的族種多元性。

多套電影在近年開始「洗白」,例如2021年動作片《007:生死有時》就選用非裔女演員Lashana Lynch擔任特務,成為第一女性黑人,熱播中的《小魚仙》亦把多個白人角色轉為黑人,一改原著設定。此外,黑人也在其他電影被安排擔任超級英雄、上流人士等角色,擺脫過往黑幫、笨拙或好色等負面形象,務求洗去觀眾刻板印象。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