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1952 年落成,前身為「璇宮戲院」的皇都戲院,新世界發展在 2018 年就項目申請強拍及重建。日前,項目落實進行強制拍賣,底價達47億元,刷新本港紀錄。集團指未來會積極推廣文藝工作,保存前皇都戲院精髓。對於這座屹立北角超過60年的一級歷史建築,你又認識多少?
上世紀四十年代,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移居香港,並於北角聚居。就在當時,璇宮戲院在被稱為「小上海」的北角誕生。戲院開幕時大賣的廣告標語是「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dell)在璇宮戲院開幕後的短短五年間,把大量世界頂尖古典音樂和西方歌舞表演帶進此地,令這座英皇道上的地標於1950年代猶如「香港大會堂」,音樂歷史專家周光蓁博士甚至直言:「歐德禮幾乎隻手改寫香港演藝發展歷程,功不可沒。」
1959年2月8日,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主體被改建成為集戲院、商場、夜總會及住宅於一身的大型綜合建築,號稱為當年全港首創的新型大廈。新戲院則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到19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見證了港產片的黃金歲月。

1960年代皇都戲院明信片。
香港戲院歷史專家黃夏柏曾道:「李小龍的武打經典、許氏兄弟的鬼馬喜戲,還有跳脫的《師弟出馬》、詭異的《人嚇人》、奇幻的《新蜀山劍俠》、淒美的《胭脂扣》,以至地道卡通首作《老夫子》⋯⋯早已融入本地觀眾腦海的影像,那些年躍動於皇都的銀幕。」
皇都戲院曾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演出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當中包括紅極一時的鄧麗君和殿堂級歌唱家費明儀。
1997年2月28日,皇都戲院上映最後一部電影:成龍主演的《一個好人》,隨後便結業改營為桌球城會所。
皇都戲院作為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戲園與戲院結合,將表演粵劇與播放電影的場地合二為一,正是舊式香港戲院的特色。
建築方面,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列於屋頂,形成拋物線型的支撐結構,此乃出自結構工程師劉寶光的手筆。這個設計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令室內成為「無柱空間」,以減低外來聲音對放映室所引起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皇都戲院屋頂結構。(Wpcpey 攝)
至於戲院入口上方的大型「蟬迷董卓」浮雕,出自著名中國畫家梅與天,雖然該浮雕長年被藏於廣告板後,早已破損不堪、難以分辨,但前香港建築師會會長林雲峰指,在它出現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可欣賞到其大膽、前衛的美學 。
當年《華僑日報》一篇講評指出,梅與天刀下其實雕出了「聯合國佳麗」:「浮雕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希臘女神,她一手執著代表音樂的七絃琴,在放懷高歌圍繞她前面的是緬甸、泰國的舞姬,代表着東南諸民族發揚他們特有的土風,還有位是表演芭蕾舞的女郎,代表西歐典雅的舞蹈。」

《蟬迷董卓》浮雕。(Milesli 攝)
年前,皇都戲院大廈開始被地產商收購,國際保育專業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發出「文物危急警示」,形容皇都戲院是現代的重要建築,要求避免清拆。保育團體發表聯合聲明,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將舊皇都戲院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然而,古蹟辦曾認為戲院的內部改動太大,已失去原有功能,原真性的價值相對較低,故只將其建議評為三級,即屬最低的級別。幸好經過一番爭議及投票表決,舊皇都戲院最終被確認為一級歷史建築。
2017 年 12 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也可興建一幢樓高 22 層的大廈;方案又建議將戲院改裝為室內運動場,提供共享空間,予市民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在「經濟行先」的大環境下,保育工作往往寸步難行。皇都戲院將何去何從,還待大家放長雙眼。

少數仍然留守於皇都戲院的商戶「京華招牌」。
Source:活現香港《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