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小行星都市,大明星放題

是從《布達佩斯大酒店》開始成為 Wes Anderson 的粉絲,在奇情故事與華麗畫面及情緒渲染之間,拿捏到最佳平衡的作品,至今仍覺得是《布》和《癲才家族》。(只計真人演出,不計動畫的話。《犬之島》實在是無法挑剔。)一部戲到底好不好看,我自己的標準是觀乎自己有多想再看多幾遍,《布》我大概看了有 5 次吧,但對上一套《The French Dispatch》除了對講學運的那段比較印象深刻,卻是有點兒看後即忘。今次的《小行星都市》不再玩單元故事,回歸長篇劇情,「大明星」雲集《小行星》,連只出鏡數分鐘的角色也用上了 William Dafoe,實在是陣容華麗,但卻又用上了也許是他史上最「壓縮」的表現方法,在百多分鐘裡, 不斷塞了很多資訊給觀眾,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有點吃力。

故事的背景是一個幻想中的 60年代(哪裡會有 junior stargazer 發明到雷射死光同月亮廣告投射),一班家長與孩子們因為一次天文營集合到「小行星都市」——因多年前一舊籃球 size 的殞石撞地球,留下了一個大爆炸現場,成為天文營舞台的沙漠「小鎮」(只有一間汽車旅館、一間美式快餐店和一個油站,以及大量等待出售的空地)。畫面調度及美術堪稱一絕,沙漠黃土配鮮紅色電話亭、夢幻得很的美式快餐店,甚至是小學營的巴士等等配色美得一絕,每一鏡都是一幅畫。再次使用拿手的一鏡到尾 pan 鏡,片頭已快速地為故事的幾個主要場景配合戲外旁白來個介紹(是的整套戲是一舞台劇)。睇慣睇熟 Wes Anderson 電影節奏,應該很快就能夠在大量的畫面資訊與讀白中自行建設人物關係圖,哦呢個係即將過氣明星,呢個係佢個仔,果個係佢個女……角色多但每個都有著非常突出的個人特色,都帶一點 Wes Anderson 角色獨有的神經質。

共你有劇情,沒有故事。
角色太多,所以主要就集中講戰地攝影師與女明星、他的天才兒子與女明星的女兒,以及舞台劇作家與導演的故事;主線則以天文營的「第三類接觸」為主。喜歡研究天文現象、外星人傳說的觀眾(也就是我)看得特別開心,而且 Wes Anderson 還創作了一個很破格的外星人形象(不管是外表還是行為上),兩次出場皆成功令人發笑,這種你眼望我眼的喜劇效果很容易做得尷尬,但導演就是有本事拍得非常好看。
可惜的是塞了太多人物的結果,就是每一個人物都只能看到他們的片面,無法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或是有任何共情感覺。像《布》,圍繞住酒店經理 Gustave 和其徒弟 Zero,我們會為他們的關係感動,會關心他們的安危。但這次的故事我們還未開始認真了解到人物,故事就已經完結了。起初戰地攝影師與外父的電話通話,營造了懸疑——他們口中一定要跟子女們傳達的「消息」是什麼?劇情推進立刻就用攝影師把口告訴你了。二人之間到底是有什麼過節,令外父對攝影師如此地不順眼?這些我們都沒法知道得更多,只能憑想像了;Scarlett Johansson 演的女明星,也是並沒有透露太多她的背景,只知道她是一個方法演技演員(化被家暴的妝來進入角色),有點厭世,不太懂愛自己的女兒。但又因為開始已經講過這是一齣舞台劇,一切都只是劇作家的設定,於是我們看的時候也沒投放感情。
但看的過程還是開心的,配角裡最可愛是一班小學生基督教團契,童言童語成為最清新的點綴,小朋友「創作」那首給外星人的歌可能比 Jarvis Crocker 的片尾歌更入腦。沒錯,延續華麗班底,連片尾曲也找來 Jarvis Cocker 主唱,《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歌詞訴說着,一切都是經歷。因外星人事件曾經惹來一班八卦市民來開嘉年華,甚至有機會升值的黃土,最終在解除隔離令後回歸本來模樣,仿佛從來沒發生過,灰色的公路上只沙漠的生物繼續自得其樂地跳着舞,一切不來也不去。眼睛吃飽了一場美學盛宴,但卻也有點若有所失。這或許是導演的目的,讓觀眾和片中主角們一樣,齊齊發一場仲夏日之夢,反正人生就是由不同「經歷」所組成,對你能否產生像殞石撞地球般的衝擊?還是像外星人來了,外星人又走了,這樣不知道意義何在似的水過鴨背?或者等我有衝動想要重看的時候,我就知道了。

--------
「映畫茶話會」
一起看看映画喝喝茶。